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脐带血”,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十多年来,我们见证了过去少有问津的乡风土俗被列为受人瞩目的非遗项目,也由衷地赞叹民间艺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心血与付出,同时更忧心于众多的民间艺术日渐消失。为了全面展示廊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民间文化,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辑整理,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十大类,以图文分呈、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展示,期待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音乐篇(三)
廊坊境内的传统音乐源于元末明初,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瑰宝的屈家营古音乐,历经几百年仍保持了古乐的纯净,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填补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空白的军卢村义和团音乐节奏铿锵、对比强烈、起伏跌宕,成为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胜芳南音乐会传承的翻七调律制,目前在全国其他民间乐会社中均已失传。这些笙管乐会社多来自僧传或道传,采用工尺谱为记谱方式。同时还有以吹奏民歌曲调、戏曲选段、各种牌子曲等群众喜闻乐听的民间吹歌以及众多的劳动号子、民歌、小调等。
《非遗中国——屈家营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小桃园音乐会)O霸州
小桃园村古音乐会位于胜芳镇的北部,历史悠久、技艺高超,至今延续了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其始传于文安一带的音乐会,文革中被取消了活动,乐器被损毁、乐人被遣散,改革开放后在街道和老会众的共同努力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再次重组,招收了很多的年轻学员。现在该会服装乐器齐全,会众达到了15人左右,擅演奏二十余个大小曲牌,如等。小桃园音乐会的主要乐器有:笙、管、笛、锣、板、鼓、铙等十余种,其中管子为主奏乐器。小桃园古音乐会一直采用工尺谱为记谱方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在每年冬季的三个月学习、练习曲目。平时服务于本村及周边村街白事,同时于正月十五、九月十五庙会期间开展公共演出活动。
冀中笙管乐(西子牙河南音乐会)○大城
西子牙河南音乐会位于旺村镇,源于佛教音乐,后融入河北梆子的演奏风格,留存至今。自形成以来,该音乐会一直是在本村内繁衍继承的传统乐社组织,其活动内容包括宗教佛事、丧葬白事等方面。乐手在演奏翻调的方式上,基本采用转变指法和口法,如笙由呼舌、点舌和指法搭配、五八度合音。传承乐谱二十余首,有等等。这些乐曲古老纯正,演奏时从头板到四板,由低到高起奏音调转合,自由流畅、古雅悠扬、朴实粗犷、优美动听,对研究古代民间音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为发展传统文化的瑰宝。该音乐会的发展即能推动安定祥和社会氛围又有助于营造和谐社会的构建。
冀中笙管乐(石家堡音乐会)○霸州
石家堡村位于东段乡,音乐会为僧传佛教音乐,传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演奏乐器有笙、管、笛、锣、板、鼓、铙等,演奏所用笙为G调;文乐演奏时曲调节奏行进稍慢,演奏人员由12人组成。该音乐会自立会以来,教学一直由历代老艺人采取工尺谱、口授心授的方式传承演奏曲目。历史上音乐会多为佛事和祭祀等活动服务,同时还参加元宵节、中元节等民俗节日的活动。现能熟练演奏三十多支曲牌,最擅大套曲,其次为等。演奏中,听来令人印象深刻,凸显深厚功力。为了更好的传承、交流和壮大音乐会,会员开展定期学习、演练,而且每年过年过节举行活动,服务于周边村街百姓。
三河大鼓O三河
燕郊镇半壁店同善太平大鼓会成立于清同治年间。燕郊行宫为皇族赴东陵扫墓的第一驿站,礼部指派旗人居多的半壁店村牵头组建由16面大鼓组成的大鼓会,因是同治年间,由善氏太监倡建的,故会名为“同善大鼓会”。同善大鼓以其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套路花样繁多,鼓队声势浩大而独树一帜。又因与其它大鼓会比较除气势恢宏,队伍严整,场面热烈,表演火爆外,还有它的独到之处,即其道具、表演程式和击鼓节奏等都来源于宫廷,带有皇家仪仗特色,庄重不失典雅,严肃而又活泼。后来,因此会是仿清宫廷太平鼓的表演制式,所以会的全名又成了今天的“同善太平大鼓会”。其功能也从单纯为皇家服务的仪仗型,逐渐变为走街入巷,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娱乐型。
号子(打桩号子)O霸州
旧时霸州河港纵横,属客水汇集之地,常常溃堤决口。为御险自救,沿河村庄自发组织了打桩班塞溃堵决。这些打桩班都有至少百年以上的历史。打桩堵决(俗称“堵口子”)是一项在紧急状态下技巧要求非常之高的惊险劳动作业,打桩人在打桩号子的号令下依序进行,动作规范齐整,严格精准。霸州的打桩号子,其旋律剽狠激烈,豪气喷薄,打桩号子的号腔唱词,既有沿袭下来的固定套路,也有很多根据突发状况或变化的场景而作的即兴编词,雅俗交融,或谐趣横生,或紧张激烈,使打桩人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动作中,忘险忘危。打桩号子使打桩人的精神活动和肢体动作和谐统一,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堵决任务。
号子(古洼劳动号子)O文安
文安县古洼劳动号子,特色鲜明,属当地民歌中一种。由于文安县地势低洼,有多年积水形成的大面积洼淀,因此被称为古洼。这里的人民以渔业为生,靠集体形式组织捕鱼作业,在共同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的统一,创作出了各种劳动号子,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等。这些曲目,各具不同的艺术特点,如是在冰上捕鱼拉网时齐声合唱的劳动之歌,又分为等,旋律轻快活泼,步伐急骤有致,脚下发出木琴般的响声,甚是悦耳;主要产生在大清河上沿岸;为船夫摇橹时唱的号子。号子歌词和节奏极单调,但铿锵有力,在摇橹用力时齐唱哼唱。近年来,古洼已经无法捕鱼,依附于此的劳动号子受到很大威胁。
吵子会O文安
新镇位于文安县城北部,吵子会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属于器乐班社类。据传吵子是庙宇大钟的象征,吵子会是献音会的俗称。吵子会主要演奏乐器有大钹、大铙、海笛、单皮鼓、小镲等,现存古曲谱一册。经常上演的曲目有等。演奏时十几个乐手配合巧妙,鼓点欢快,令人如醉如痴,深受群众喜爱。每逢春节等节庆时,吵子会都会参与多种礼俗活动,并为群众演出助兴。农闲时间年轻人涌到会里向老艺人学习演奏,使得吵子会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目前,吵子会已经成为了新镇的文化符号,凭借较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调查、研究。
吵子会O三河
后山村吵子会是由北京流传而来的一道历史悠久的音乐会,由于战乱曾一度中断,解放后重新恢复。现在会众达二十余人,残存老曲谱一本,能演奏五支大曲,八支小曲。表演时各种打击乐器相互配合,演奏出的曲目具有轻重明显和节奏多变的特点。三河吵子会作为一种气势恢宏、灵活多变的民间花会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但是吵子会通常只出现在节日期间的花会表演活动当中,并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但由于其表演形式只适合在场地上固定表演,不适宜行进表演,因此此会严整有余,活泼不足。经过二三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有了很多的创新和变化,在具开放性的同时保留了民族艺术的浓郁风格,经常被作为三河传统花会的代表,受邀对外演出。
吵子会O广阳
广阳区刚其营吵子会,创建于年晚清之际,为乡人张玉林到永清县曹家务乡学得所创。吵子会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学员必须记熟曲牌方可接触乐器。以传统的工尺谱为记谱方式,其乐谱保留完整,演奏曲调风格激烈欢快,现在会众能演奏的曲目有等十四个快曲,以及等八个慢曲。吵子会演奏乐器主要有鼓、唢呐、笙、镲、铙、铛等。由于演出场合不同,乐队排列形式分为站场和走街两种,站立时呈扇行队形,走街时呈三路纵队。刚其营村吵子会主要服务于节假日、乡邻的喜庆之事及各种调演,近年来由于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导致该会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
吵子会O广阳
广阳区团城辛庄拾翻圣会为道传音乐,俗称吵子会。乐曲采用工尺谱记谱方法,现在乐队有三位老乐师,正式乐手四十人左右,平均年龄在四十岁。至今保留有等十四首传统曲牌,快曲和慢曲各半。演奏风格激烈欢快,既有文场又有武场,打坐场时呈围圈坐队形,打行曲时呈四路纵队。主奏乐器为唢呐,伴奏乐器有笙、云锣及钹、铙、鼓、小镲等打击乐器。吵子会平时服务于乡邻的堂会、庙会以及各种文艺调演活动。近些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团城吵子会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保护和传承困难很大。
吹歌O香河
香河吹歌属音乐班社类,又称民间吹打乐,为北京隆国寺所传。据旧志载:明初六社四屯,庙会上就有吹打乐演奏。香河吹歌以唢呐吹奏为主,配以笙、管、笛、箫等伴奏乐器,锣、鼓、镲、铙、钹等打击乐器。表演形式生动活泼,演奏曲目丰富多样,音乐格调清新刚健,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香河县流行的主要演奏曲目有唢呐套曲、双管套曲等。吹打乐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分粗吹锣鼓与细吹锣鼓两类。粗吹锣鼓,粗吹粗打,声势浩大,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细吹锣鼓,细吹粗打,声色细腻,具有丰富多变的艺术色彩。香河县民间吹打乐组织,多为家族世代传承,艺人们始终活跃在京东地带,从事民乐表演及艺术传承。
吹歌O三河
三河吹歌俗称响器班、吹打班,源于明正德年间,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盛行于中国北方的以吹奏乐器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三河吹歌演奏乐器有:唢呐、管子、笙、笛子、云锣、堂鼓、锣、镲、梆子等,其中唢呐和管子为主奏乐器。演奏的曲目多以《大登殿》《辕门斩子》《诸葛亮吊孝》等传统戏曲及和等传统曲牌为主,现在也增加了流行歌曲。目前三河境内有吹歌班多达几十个,三河吹歌以其演奏技巧高超、模拟效果逼真、高亢热烈、曲调优雅而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尤其是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更是如此。目前,吹歌班常年活动在广大乡村,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老人寿诞、商企开业等活动服务。
吹歌O固安
固安吹歌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管、笛、笙、二胡等伴奏乐器以及鼓、锣、镲等打击乐器。固安吹歌演奏形式多样,音乐刚健欢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流传在固安县的唢呐吹奏曲,源于明万历年间,已有四百多年的传承历史。该曲调移植于古老的民间戏曲。近年来,唢呐艺人无论在演奏技巧和乐器的扩展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把原来单纯的唢呐曲演变成海锥、牛角、口琴、口卡加上四只唢呐等八种乐器的合奏曲;演奏时口鼻并用,吹奏出的曲调时而古朴婉转,犹如潺潺流水;时而奔放激昂,犹如狂风暴雨,万马奔腾。由于艺人技艺的高超、曲调的悦耳动人,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固安吹歌班演出时候的保留曲目,深受群众的喜欢。
霸州民歌O霸州
霸州民歌主要有号子和小调两类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兼有太平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梆子调等多种曲艺形式。这些民歌流传在霸州地区至少达几百年左右,其基本特征为:分节歌形式、曲调固定、唱词多段、句尾押韵等。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夯号,夯号属劳动号子中的一种,为当地人们修筑房屋地基打夯时所唱,其内容多讲述当地风土民情或者戏曲故事,演唱时一唱一和,使用的曲调节奏规整,节拍稳定。小调所使用的曲调主要是套用当时流行曲种、剧种的曲牌音调编词进行演唱。霸州地区的民歌,保存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折射了历史上霸州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不同于学界以往认知的民歌现象及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反映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上的诸多特征。
郑家村鼓乐O大城
郑家村隶属于大城县,鼓乐于晚清时期就已经在村中出现。相传村人郑凤明曾于晚清时期在河间府任职,后因精通鼓乐被选进皇宫乐队,年老退职回乡,留下了击鼓技艺。郑家击鼓技艺代代相传,薪火不断,并且还带动起周围村庄击鼓风气,为邻近的村庄培养了不少的击鼓艺人。郑家村至今保存一本清道光年间手抄册子,其中有古乐等乐谱。现在会众能击打等十六支鼓曲。郑家村鼓乐历史悠久,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颇具震撼力,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历史价值。近年来郑家村鼓乐多次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深受各界的好评。
北韵禅乐O安次
安次区后屯村的北韵禅乐源于北京拈花寺,为圆六和尚所传。现存传承的唱诵韵调有等,其中许多曲牌在明永乐十五年的中有大量记载。北韵禅乐以难学易忘著称,演唱编制不固定,根据需要增减人员,传承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使用的打击乐器为罄、鼓、铛、小镲、铙、钹、铃等。北韵禅乐唱词以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为核心,融以音乐,配以法器,具有很强的教化世人的作用。唱诵起来其声高亢,风格古朴庄重。会社内至今保存着一件一百多年前绣工精美的佛衣,以及民国时所抄录工尺谱本。长期以来,后屯村北韵禅乐会社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经常受邀参加各种佛事活动及演出。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年,我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工作的开端。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政府的指导和政策引领下,非遗工作进入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同年国务院印发通知,把非遗保护和文物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体系。年6月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经过三次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以高票通过该法律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自同年6月开始施行。
《非遗法》是我国文化领域继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项重要法律,在文化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制定这部法律,也是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缔约国规定的义务。
廊坊非遗
yi
长按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