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张凡专辑之二北平的现代性经验和文化乡愁的

发布时间:2020-2-20 11:01:48   点击数:

北平的现代性经验和文化乡愁的建构

——解读林海音的中篇小说《城南旧事》和散文集《两地》

张凡

(原刊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第12期)

摘要:林海音以儿童视角去回望和追忆民国时期北平的现代变迁历程,并通过对这一进程的描绘表达出一代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性经验的复杂心态。与同时代致力于北平现代图景描绘者所不同的是,林海音笔下所展示的更多的是散落在北平城中的胡同、四合院、民用建筑和风俗民情以及民间歌谣,从而彰显出民国时期北平社会、人文景观的传统性、丰富性与独特性。

关键词:林海音;北平;《城南旧事》;《两地》

以代表作《城南旧事》而享誉华语文学世界的林海音,其为世界华语文坛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甚至曾一度成为具有浓厚“北平范儿”的代表性作家。林海音对北平一直有种历史总体性的情感表达与书写欲望,其在中篇小说《城南旧事》及散文集《两地》等文本中,通过对发生在北平胡同、四合院、街头巷尾的人、情、事的细致描绘,传递了对儿时北平生活的深情回眸与无限怀念。林海音虽一生辗转多地,但不论身居何处,北平都是她内心深处最难以割舍的地方,“台湾是我的故乡,北平是我成长的地方。希望有一天,喷射机把两个地方连接起来……”[1]伴随着北平这座古城的现代变迁历程,林海音将那些承载着民国记忆和北平经验的情感碎片粘合在一起,建构起其文本中关于民国时期北平的城市景观与社会镜像,其间也夹杂更多文化乡愁的情愫、且具有鲜明的“大陆特征”。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北平镜像

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丰富变量,导致像北平这样的传统大城市既呈现出一种过时的“衰败”,又不自觉地走向一种新兴的现代乐趣。林海音试图通过多个回忆性的文本,构建起民国时期北平那种“旧貌换新颜”的现代变迁历程,其间有城市形貌上的新旧交杂,也有城市内涵上的质的蜕变,一种新旧杂糅的错综美感尽显眼前,足见北平的庞杂与丰富。如前所述,北平的现代变迁是个渐进而缓慢的渐变过程,它需要经历一个新旧交替、新生与消亡此消彼长的混沌交替阶段,如作家自己所说,“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2]眼前的这种“今昔之感”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性维度上的前后之别,这里既有直观上时空的变换或更替,更有情感上以及个人对生命感悟的物是人非。

进入“新”“旧”混杂情态下的城市存在,犹如一曲撕碎古老、迎合新奇的现代混响,留给世人的往往是一副极为冗杂、却又意味深长的城市面孔。“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3]源于这种“生活兴趣”的冲动或想象,让林海音走遍北平的大街小巷、老胡同、四合院什么的成为一种可能。童心未泯的作家以儿童的视角去







































重庆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114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