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又是一年ldquo鬼节rdquo
中国七月半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鬼节的禁忌
1、夜游。晚上是他们的天下,最好不要出门,免得碰到好朋友;
2、床头挂风铃。风铃可以招来它们;
3、偷吃祭品。那是他们的东西,未经它们允许和他们抢吃的,它们会生气,然后就会整你;
4、晚上晒衣服。如果他们看见你的衣服感觉非常好看,就会拿去穿,然后再还给你时,那衣裳就会有它们的气味;
5、熬夜。熬夜容易让你精神状态很差,它们会在你精神状态很差,阳气低落时乘虚而入;
6、靠墙。它们喜欢阴凉的地方,墙边也是他们的最爱,所以不要靠墙,否则很容易被它们鬼上身;
7、捡路边的钱。那钱有可能是它们的,你抢了它们的钱,后果会如何,你可以想想;
8、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它们会根据鞋子的摆放方向来判断人在哪儿睡的,然后它们就会跑上来和你一起睡觉,就很容易出现鬼压床;
9、晚上拍照。相机容易捕捉到不应该看见的东西;
10、不要勾肩搭背或拍肩膀。人有三把火,头上一把两肩各一把,三把火都点着,鬼畏你,不敢靠近你,如果你把其中一把拍灭,轻者,它让你丑相百出,重者拉你一起走。
当然这些民俗说法,信则有,不信则百无禁忌,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尊重与敬畏之心!
鬼节各地的习俗有哪些
1、晋北地区。上坟祭奠祖宗,喜用馍馍,面粉制作,圆形,中间点一个红点。摆完供,烧完纸,回家时要从地里挽几棵谷子和麻,用绿色纸条缠绕,立置窗前,供奉面人一尊。节后移置房顶,根朝里,谷穗露在外面,称为拣麻谷。民间流行的说法是保佑五谷丰登。然而供奉面人的仪规,分析起来,似乎是早期人殉习俗的遗迹。
2、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3、江南。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中元节放河灯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4、广东。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5、河南。商丘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6、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7、陕西。临潼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8、晋南地区。习惯用纸做灯,焚烧于坟前,意喻亡人前程光明。祭奠祖宗的食品喜用包子。如果先人亡故满三年者,儿女们要在这一天脱去孝服,改穿常衣,俗称换孝。
而在恭城,恭城人过中元节比较特别,有些人过七月十四,有些人过七月十五。恭城人对粑粑情有独钟,俗话说,“油茶当饭,莫忘粑粑。”讲的是很多人虽然是干体力活的,但早餐一般只喝油茶不吃饭,靠几个粑粑抵挡饥饿。做粑粑吃粑粑当作过节的一种象征,每逢过节家家户户必做粑粑吃粑粑,而且每一个节气的粑粑各有不同。
七月半做狗舌粑:恭城人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或者从七月初七到十四日隆重纪念祖先,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要把祖先的魂灵“请”回家中供奉,而供奉的一个主要食品就是狗舌粑。狗舌粑因形似狗舌而得名,一般是将糯米磨成粉,加入黄糖,拌水后做成一个个狗舌头模样的糍粑团,然后裹上黑芝麻粉,再用粑粑叶一个个地包好,用大锅蒸熟。狗舌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温度很高的七月天里不容易馊。
小编鬼节祝朋友们:
身体几鬼健康!
过得几鬼快乐!
隆钱几鬼容易!
日子几鬼好过!
家庭几鬼幸福!
生活几鬼美满!
个个几鬼青春!
天天几鬼开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爆料或者发原创文章,凡被审核采用者有赏红包5元~元,内容越新越热红包额度越大喔!详情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1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