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万盛史苑第22期万盛名称由来知多少
万盛名称渊源与文化底蕴
○朱泽芗
一、东乡坝
万盛场在年成立重庆市南桐矿区(现名万盛区)以前,是南川县万盛镇镇公所所在地;在清乾隆中期,万盛还未形成集市前叫东乡坝。
东乡坝四面皆山,山顶平均海拔米,东北面棬子林最高海拔米;中间为山间平坝,平均海拔米。孝子河从北面山谷中奔流而来,由北向南沿着东乡坝西面山麓流到坝子中部,与从腰子口方向流来的清溪河汇合后折向西去,经二郎峡出境。孝子河在东乡坝内流经长度约9公里。
东乡坝南边与桐梓县黑山的群山接壤,东面以蜿蜒起伏的方家山为屏障。方家山山麓处处龙洞泉水,仅团结村“干龙洞”就有5个龙洞。相传,明初“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中有傅、王二姓来“插苫为业”,5个龙洞全为傅家占有,不许王家用水,被王家咒骂为“干龙洞”而得名。
团结村后湾龙井坎处方家山山腰土台上有块石碑,高约2米,宽约0.8米,竖刻“望湖台”3个大字,该碑未刻立碑年月,在土地改革的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当地农民破成条石垒砌田坎而损毁。
“望湖台”把人们引入了一派秀丽迷人的湖光山色中。远古时代的东乡坝是一个青山环绕、鹤翔云空、风荡芦苇、鱼跃水面、烟波淼淼的湖泊,后来由于地壳变迁,湖水从二郎峡流走了。沧海桑田,留给后人生息繁衍的一方热土。但东乡坝人都说:“二郎峡是二郎神(秦代李冰的儿子)治水时开凿的,所以叫‘二郎峡’。”提到二郎神,东乡坝还流传着一则民间故事:有一天晚上,人们都已进入梦乡,二郎峡右边山顶二郎庙内的二郎神,因不满东乡坝人对他祀奉的冷漠,一怒之下来到黑山,挑起两块巨大的岩石,要在天亮前把二郎峡填平,让东乡坝重新成为湖沼之地。二郎神挑起岩石走到腰子口,被东乡坝的土地神看见了,他不忍见到东乡坝人惨遭灭顶之灾,便学公鸡叫:“咯咯咕——”一声长啼,引起四山农家的公鸡一齐鸣叫起来。二郎神陡然一惊,闪断了肩上的扁担,两块巨石被撂落在清溪河两岸,形成了左岸形如菜刀的刀子岩和右岸状似麒麟的黑麒岩。东乡坝人得救了。在两座山岩之间,至今仍可见当年二郎神担石所插过的扁担洞。
二、甑子上(镇子上)
东乡坝原为化外之地,很早以前有僚(音‘老’或写成“獠”)人在此结穴而居,多居于岩溶洞穴中。在秦汉三国时被称为“南蛮”“西南夷”;唐代称其为“南平僚”“渝州僚”。僚人天性劲勇,俗喜歌舞。秦汉时开始,汉人逐渐进入东乡坝与僚人和睦相处,僚人逐渐说汉语、改汉姓,被称为“熟僚”,与汉人聚居于清溪河与孝子河交汇处的两河口一带,繁衍生息。清溪河北岸与孝子河东岸一带形成村落,人们呼其名“甑子上(镇子上)”(今万东镇两河社)。
清代,甑子上的主要建筑,是座五重堂的四合院。大院坐北朝南,木结构。每重四合院的正厅为楼房。一重四合院可住三四十人的人家。现已有所改建,但旧貌犹依稀可寻。
现年77岁的前两河社老队长傅雪模住在第二重四合院正房。《傅氏族谱》记载:“明景泰二年(年)必胜祖历任四川新繁、荣昌知县,与三弟兄落业于南川县荣懿镇东乡坝定居。为一世祖。”东乡坝至今在六十岁以上老人中流传着一首古老的民谣,起于何时,无考。歌词是:“甑子上的顶子(当官的、有功名的人多),官井湾的甑子(是木材、煤焦、盐、百货集散的水陆码头商贸区,家家吃的大米甑子饭),芋头坝的谷子(产粮区),干龙洞的拐扒子(拐扒子是背运煤焦的工具,背煤焦的人也叫拐扒子;干龙洞是采煤区),大屋人端了官井湾的甑子(大屋人主要在官井湾劳动干活挣钱吃饭)。”它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风物社情。
民国时期,割据重庆地区的军伐刘湘,从国外购回一架军用飞机,年训练飞行中坠落在甑子上,来观看的群众络绎不绝。时有傅子明者,口吟一首打油诗,孩子们当儿歌传诵:“外国飞机中国游,端端落在甑子头。谷云忙把电话打,刘湘听了好忧愁。”儿歌中的谷云指当时万盛乡乡长肖谷云。
三、荣懿县(寨、镇)《唐书·地理志》记载:唐贞观十六年(年),置荣懿县,隶属于溱州。《宋史》记载:宋神宗熙宁三年(年)废荣懿县为寨,后改称荣懿镇,其治所在何地?史书未详,史志界持有不同意见。
清代罗春堂主修的《綦江县志》说荣懿县治所在兴旺寺(今万盛区青年镇);民国十七年出版的《南川县志·古迹》中说:“吾邑万盛场外的大石坝(大院)或即当时荣懿治所未可知也。”只是猜测而已,和《綦江县志》一样没有实物证据。民国十九年出版的《桐梓县志》认为“南川县之东乡坝有荣懿寨,今称镇子上,为荣懿”县治所,但也缺乏实证。年为下限的《重庆市南桐矿区志》大事记中秉承了《綦江县志》之说,认为“荣懿县治所在南桐矿区青年镇”。
年5月,万东镇榜上村(毗邻两河社)出土的《宋陈太夫人陈氏墓志铭》石碑记载:“北宋河北磁州(今邯郸市)进士武思永全家,避靖康之乱,飘寓南平荣懿。”后其母陈氏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年)逝世,“葬于荣懿寨之南、八面山下、溪桥之侧”。给荣懿县治所在东乡坝镇子上提供了有力物证。镇子上北面约余米的孝子河边有武圣宫,又名武庙、关爷庙;南面清溪河对岸榜上村天池有文昌宫,又名文庙、孔子庙,这也是镇子上是荣懿县治所所在地的佐证。
四、石鹅场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先后两次“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都有部分移民进入东乡坝落业,主要在北部孝子河东岸一带(现万盛场)定居,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商业、服务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东乡坝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逐渐由甑子上北移到此地带。
清康熙十六年在“大石坝”(现万盛莲池村境内)设立驿站,名“平滩铺”,次年裁撤。雍正二年恢复驿站,名“东乡铺”,两年后裁撤。
至乾隆中期,在孝子河左岸的这个小山岗上形成了集市,取名“石鹅场”。据99岁老人霍安久说:石鹅场的名称来自东乡坝金鹅洞的两只石鹅。
五、万寿场
来自南疆北国的移民,成了邻里街坊。碰到一起,从谈家长里短到述祖溯源,进而联宗、修族谱,建宗祠、建会馆。
来到东乡坝荣懿镇落业的傅家,于明末、清中期先后在莲池坝(今万盛小学所在地)、五里的燕岩扁、新民的半坡修建“傅家祠堂”共3座。张氏在小湾修建祠堂1座。
为了同乡们聚会、议事和接待故乡来客,大家集资修建了会馆。会馆为寺庙状,各奉一个神灵,每逢神的生日,宴庆、唱戏热闹一番。乾隆末年,场上江西会馆“万寿宫”落成,石鹅场更名为“万寿场”。
六、万盛场清咸丰元年(年),万寿场边的孝子河上修建了三元桥,改善了交通状况,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同治、光绪年间,万寿场生产的煤焦、草纸远销江津、重庆、川东各地。四川简阳的桥帮、金堂的淮帮、自流井(自贡市)的盐帮等商号,先后纷纷来此设店经商。万寿场成为川、黔山货、土特产、皮毛、糖、盐、草纸、日用百货等的集散地。客栈遍布、商贾云集,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为取万业兴隆之意,“万寿场”更名为“万盛场”。
七、火把场
民国年间,万盛场附近有煤窑、焦场近70家、纸槽30多家、矾厂5家、玻璃厂2家。
这些厂矿的工人,绝大部分在赶场天到场上向老板领工钱。每逢二、五、八赶场,傍晚收了工就到场上等老板开工钱。有的老板没有凑足工钱,工人们就跟在老板后头一起去收账或筹款,等工人们领到工钱时早已天黑,这时才去买米、称盐、打油和购买日用品;有的还要到酒馆去喝酒,到茶馆听“评书”“打围鼓”(川戏座唱);有的上烟馆抽上几口鸦片烟,然后才打上“亮杆”(用竹子或葵花杆捶成的易燃照明材料)离去。
万盛场逢场天晚上非常热闹,场内、场外处处火光闪烁,直到夜深才人尽场宁。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火把场”。
万盛场是移民的市镇,人口大部分是外地来的,他们把“他乡当故乡”,是万盛的开拓者、创业者,是他们使万盛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族谱、宗祠、会馆上。
族谱,是移民的宗族文化,主要构成部分有:序、溯源、迁徙、字辈(字源)、族规(家训)、祠规、祭祀、世系、人物(传祠)、寿文、墓铭、碑祀、诗文等,是中华民族繁衍、迁徙、开拓、发展的缩影,蕴藏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地方志等宝贵资料。
宗祠,是移民述祖连根、祭奉祖先的精神家园,每年春(清明节)秋(中元节)两季祭祀,族人男女全部参与,祭祀后聚餐,非常热闹。万盛场的傅家祠堂(现万盛小学校址)、张家祠堂(小湾)、东岳庙、关帝庙(今万东镇政府所在地),是人们传诵的“万盛四朵莲花宝地”。
会馆,是各省籍移民同乡会集资修建的议事和接待家乡来客的寓所,是移民地系的组织依靠。万盛场有江西会馆万寿宫(祀奉许逊真君)、浙江会馆万天宫(祀奉关公大帝)、湖广会馆禹王庙(祀奉夏禹王)。会馆在祀奉神灵的生日时,举行三四天的庆祝宴会和戏剧演唱,与本地居民同乐,是移民与本土人民交融、和谐相处的生活场所。
(首发第7期《万盛史苑》杂志。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原载“万盛史苑”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白癜风有妙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1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