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元节盂兰盆节孝亲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其实,民间之所以叫“鬼节”,无非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习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有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这“三元”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按照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观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都要举行“祈福吉祥道场”,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这是来源于佛教的习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我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开始仿行。“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无不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祖德。
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以致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目犍连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目犍连感激佛祖,并向佛祖进言,年年举办施食会,以解那些孤魂饿鬼倒悬之厄运。佛祖便将七月十五的施食会命名为“盂兰盆会”,令各佛寺进行佛事活动。寺庙里的僧人和善男信女们在这一天举行佛事,不仅仅是祭祀死去的亲人,也是纪念目犍连,藉以表彰他对母亲之孝道,并劝人尽孝。
小山征集老照片
在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