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念一念佛

发布时间:2020-2-19 11:13:08   点击数:
中元节念一念佛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照着中国的传统,故人逝去,在中元节这一天,要烧纸钱怀念他们,如若念佛经,也是一种缅怀和寄托的美好方式。

许多年来,每当离家踏上征途前,都会跟随家人去当地一处很有灵气但极不显眼的庙里去拜一拜。庙,坐落在一处小丘之上,特别的矮小,也很简陋,它被茂密的树所环绕,鸟儿们总在枝头雀跃鸣唱,附近的人们让它香火不断,仿佛这里就是一个充满仙气的地方一样,它独立在那里,却又从来都不曾孤单。

其实每次去拜佛,都会觉得自己不合时宜,是因为觉得心不够宁静,性情略微活泼了点,而我一直以来的理解是:各路佛祖都是好静的,而且也会怀疑:烧香拜佛、念佛经,真的有用吗?

而其实,念佛经,只要相信就能有用,也许,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净极光则通达。心诚则灵,心,需要的是至高的诚才可以,是一种专注,是一种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你向往的佛或你所向往的那件事。

我以为,菩萨、佛祖们,都喜欢安静的,不喜欢活泼的,但是,心地纯良,没有尘埃的,菩萨和佛祖们是喜欢的,就像菩萨也喜欢孙悟空一样,而且菩萨佛祖也不能不喜欢人,不喜欢某人,第一起了嗔意,第二起了分别心(就是觉得你和别人不同),那样的话,就不是佛。

其实菩萨也并非好静,是世人以为菩萨好静而已,如来说“菩萨应不住相布施”,静和动在佛里是没有区别的。

菩萨布施功德给世人的时候,要“不住于相”,也就是说不能执着于某种相貌,某个现象,某种样子或状态,因为这些都不永恒,也不真实,都是水泡和倒影一样转瞬即逝的东西。

佛经描述的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和逻辑理解的状态,如来的名字有一个解释,就是“如来如去,如坐如卧”,没有套路,如心而行。如心也即随心,其实也是佛的一种境界。

现代社会,能够如心的,怕是真的很少,较多的都是违背着或是忘记本心做事。

人生,真的应该是如心而行,因为只有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导者,总归应该对得起自己这短暂一生的,主宰自己人生的人,才算的上成功,而所谓的成功,是你只对标昨天的自己,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要进步即可,这样的成功对自己才有意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向善的人、心地善良的人,本身就会离佛近,因为佛首先是爱世人的,这就是佛最重要的概念。佛虽超然,但是,佛慈悲,慈悲就是爱。

而且,密宗有五方佛的概念:

中央佛,毗卢遮那佛代表的,就是痴爱之心。痴爱之心,就是佛性。不会爱的人,都成不了佛。南怀瑾说,如果你有一天像恋爱一样爱佛法,你就能得到果位。

密宗,佛法的修持方法之一,密宗讲究转化,它来自印度,为最早的中密,唐密由唐朝的慧果发扬光大。密宗后来又传到了西藏,到了日本,形成了藏密和东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中密就失传了。国内很多地区,比较流行的是达摩创的禅宗。

日本的空海大师,在日本遣唐使末期来到中国,找慧果和尚潜心学密,并最终把密宗带到了日本。

和尚在古代,是很高级的称呼,不是每一个僧人都是和尚;

空海的果位是遍照金刚,但鉴于他是日本人,且称谓不通用,则称呼他为空海大师;

惠果(公元七四六---八〇五年),唐代密宗著名高僧,密教付法第七祖。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俗姓马。因住长安青龙寺,世称青龙阿阇黎。九岁时,随不空的弟子昙贞研习诸经,后来受到不空赏识器重,成为其传法弟子。大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惠果满二十岁,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后,依止不空受金刚界密法,之后又从善无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并融会二法,倡立“金胎不二"。

逝去的亲人

幻化为星辰

驻立在宇宙长空

也驻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

当我们流泪时,抬头仰望星空

他们就在那里微笑的看着我们

永远地陪伴着,守护着我们

活着的我们

请你满怀希望

继续去过你所期待的生活

随附《心经》及译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2、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弟子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Ⅰ、色:指可见物体,如人、物品、山水等(非颜色、姿色)

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3、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4、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5、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8、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人生艰难,生活不易

但,人生再多的难,

都比不上你心里对自己的放弃

在这里分享人生的成长心路

我会是你最好的朋友,也将是你最好的伙伴

扫描下方







































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白癜风
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14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