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宗教文化农历七月十五道教中元节佛
农历七月十五
道教中元节道教在汉代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地府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有子孙祀奉的鬼魂可以回家过节,享受供奉。
那些无主孤魂则无处可去,所以民间要设道场,置放斋食.馒头给孤魂野鬼吃食。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施食济孤,内容是为死者送上供养,诵经帮助地狱众生超度。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是孝道、仁爱。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据说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有些地方普渡便统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举行。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所以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
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是十方僧人的自恣日,是供僧节,寺院举办盂兰盆法会供佛、供僧。
佛在世时,有弟子目犍连尊者,精进用功,勇猛办道。出家一个月便证果位,得六种神通,尊者为报母亲生育之恩,以天眼看见母亲在饿鬼道,不闻浆水之名,皮骨相连,日夜受饥饿之苦。
于是取一钵饭往饷其母,由于悭贪恶业受报之故,饭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犍连尊者知道自力不能救拔母亲,悲痛万分,便求助于佛陀。佛陀教示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这日供养十方自恣僧,仗众僧禅定之力,能救拔其母之苦。目犍连尊者依教奉行,即做盂兰盆器,以百味饭食,床敷卧具等物盛于盆中,供养众自恣僧,其母得脱饿鬼之苦,并生天得胜妙乐。此为盂兰盆起源。
自此以后,印度的频婆沙罗王及须达长者,还有末利夫人等皆依佛陀所说,更造五百个金盆,营办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置于盆中,供养佛及僧众,灭除七世父母之罪业。随后印度佛教徒年年七月十五日,都启建盂兰法会。
流传至我国,最早举行盂兰法会是在南北朝大同四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每年七月十五,梁武帝更以盂兰盆供普施到其它寺院,其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亦多行此法,以报父母恩德。如唐朝诸帝,太宗、德宗等,皆极重视盂兰盆供。到了宋朝更将过去于寺院普施盂兰盆供的仪式用到宫殿内,各样供养器皿更加庄严隆重。此风继而渐渐流传民间,当时百姓有作纸花、纸烛、饼及各种饮食铺设于佛殿前,供养三宝,全城士民皆得随喜参加。
传至宋末,供养三宝日渐衰微,一般寺院于七月十五会集施主的财,米等物,举行超度祖先宗亲等的荐亡仪式,其后演变成寺院每年重要法事之一。至清朝则寺院综合其义,白日供养三宝,夜间诵经普度鬼神,但普及遵行不广。
现今一般寺院每年都会举办盂兰盆法会,除诵经施食外,应当以供养僧宝为主。当知要念父母之恩,孤魂之苦,切勿杀生拜祭及烧银纸、演目连戏等,亡魂实得不到利益,而间接令亡者增添杀生的罪业,不但浪费金钱,且增加过失。
“盂兰”译作倒悬,指饿鬼之苦如人被倒悬,痛苦之极。盆译作救护器,是设斋之器具。将百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置于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仗众僧禅定之功,救护地狱饿鬼之痛苦。“盂兰盆”即为救倒悬之苦。
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为结夏安居之期,僧众集会一处,或在山林树下,严行戒法,一心办道,克期取证。七月十五,即圆满解夏是佛欢喜日,又僧自恣日,僧众功德汪洋,有无量之威力,这时供养十方自恣僧众,以此功德回向报答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令现在父母福增无量,过去七世父母,皆蒙超升。
来源:玄门道学、中国佛教报道网
成都有没有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怎么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