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厦美印象闽南中元节祈愿行善的传统仪式
抢七星灯是泉港区一种独特的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普渡亡灵的日子,具祈愿、祝福、行善等意义。泉州中元节有挂普渡灯习俗,近水的地方还放水灯,泉港区特别是山腰、前黄一带,更有“抢”灯习俗。
泉港是滨海地区,相传清代某年,海上漂来一具遗体,乡人称为孤人,意即无路可归的人。乡人妥善处理孤人的后事,以后每逢中元节,特地挂一种“孤仔灯”祀拜,也借此祈求孤人保佑吉祥安康、人丁兴旺。由于孤人是外乡人,挂灯和祀拜的地点就在门外。早期将灯绑在一根长达一丈多的竹杆上,竹杆顶端糊有昂首的纸仙鹤,脚下挂有华丽的六角灯罩,每角挂一盏灯,中间再挂一盏较大的主灯,谓之魁灯。这样共七盏灯,七星灯由此而得名。灯笼用细竹编成,古典枣形,外糊棉纸,灯的东侧用五彩画上“两童子戏骑麒麟”图,西侧交叉写上“天赐麟儿”的红字,灯外表涂上桐油,灯点燃后明亮夺目。
闽南话“灯”、“丁”同音,在传统文化中“灯火”又寓意生命延续。中元夜华灯初上,人群就聚集到广场上,准备抢灯。等到礼炮三响,撑灯者举着灯,朝抢灯者舞动,等灯从头上划来,抢灯者伸手纵跃夺灯,人们拥挤争抢,跌倒了爬起来再抢,欢声雷动。抢到灯的人笑逐颜开,把灯拿回家供奉。
抢到七星灯后,各村习俗不同。前黄村抢到灯就达成愿望;后张村要把灯奉在中,礼拜三天,然后把主灯送给未生育人家,其余焚化;坝头村得子者糊灯供奉十日,以表敬谢;峰尾镇得子者,农历八月十五日把七盏孤仔灯,即七星灯横列于一根竹杆中挂在门前朝拜三天,祀拜孤人,感谢他的保佑,而后把灯头留在主人家床头悬挂,其余的灯送给已婚未孕的人家,祝愿他们早生贵子,剩余的焚化。除此之外,每年正月十五晚,新郎新娘还要结伴到峰尾镇永全社“穿灯脚”,灯上糊贴的各种人物在旋转,当看到心中想得到的人物时,如状元等,用衣兜往那个人物方向兜一下,“包”着回到家里,期望生一个像看到的心中“贵子”。
七星灯歌舞:别具民俗情趣
七星灯是山腰、峰尾、前黄一带的村庄元宵民俗中一种吉祥的灯,人家相信这种灯能够庇佑早生贵子。它是在一根一丈多的竹竿顶挂着华丽的六角灯罩,每角系一盏纸制天地灯,俗称魁灯,有的还在灯罩上端糊着一只昂首的纸鹤。各村供奉七星灯的礼俗一,如后张村是把七星灯奉在家中礼拜三日,然后把魁灯送给已婚未育人家,其余物件焚化;坝头一带是新添丁人家糊七星灯,供奉15日,以谢神灵;峰尾则把七星灯横列于一竹竿中,挂在门前朝拜三日,然后焚化。
山腰一些村庄还会在元宵节举行抢七星灯活动。华灯初上时,礼炮三响后,撑灯者举着七星灯,朝广场上众多抢灯者舞动,抢灯者等六盏魁灯从头上划过时,跃起夺灯,一时互相碰撞,欢声雷动,夺得魁灯者笑逐颜开,将其带回家中供奉。抢七星灯的民俗活动自文革之后已逐渐匿迹,但上世纪80年代始,一些民间艺人吸收其文化内涵,根据这种民俗活动独特的情景,编成民间歌舞。老艺人所编的抢灯歌舞《七星灯》,选南音、北管的小吹名曲《贵子图》作为舞曲,配上唢呐和打击乐,使整个舞蹈表现出喜气洋洋的氛围,特别是舞蹈中出现的男丑、女丑、老头、少女和儿童等角色,以不同的舞姿展现出活泼而又紧张、风趣而又幽雅的场景。年,《七星灯》经过加工,由惠安高甲剧团排练后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创作、演出和编导一等奖。
如今艺人们还借助七星灯演练成七星灯踩街节目,参加市区一些大型的踩街歌舞活动。参加踩街的女生穿上红艳的传统服装,手里举着一盏红纱灯,头上戴着金色的圆形道具,道具上妆饰着六盏小纸灯。这样的踩街方队艳丽夺目,婀娜多姿,再加上民间曲乐的伴奏,别有一番民俗情趣。
厦美·印象文化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专注闽南文化
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财富广场2号楼
联系-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长沙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