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微佛道场中华民俗篇中元节的由来与历

发布时间:2016-12-12 17:40:30   点击数:

中元节含义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

(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中元节普度

中元普度是指农历七月十五地宫大帝来到凡间,而称为中元节,再加上传统农历七月初一是开鬼门关,整个七月都是鬼月,到七月三十日才关鬼门关,这数种传说混合成现今的中元普度。

中元普度,除了祭祀孤魂野鬼外,亦在中元节拜祭祖先。七月十五日的由来,是由于佛门在四月十五日开始结伴于庙中诵经持咒,九十天功德圆满到七月十五解制,相传在这天修供,则福报百倍,后加入「盂兰盆」的目莲救母典故,使这天超度亡灵的气氛更为加剧。

这是全年唯一与灵界打交道的一天,如果能在这天持心经心咒或光明真言,效果更佳。

中元节传说

佛教盂兰盆节

“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以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

中元节历史发展

01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02

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03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

04

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七月祭祖习俗,与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皆以孝敬为根基,以供养、忏罪、普度为主题内容。三教一源,祖德流芳,中元普度,如今的中元节已成为儒释道三为一体的华夏民族传统节日。

[微佛道场]?版权所有

——————————————————————

[微佛道场]大中华区正信风水-富豪御用风水顾问









































治疗白癜风中药配方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50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