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连江风俗七月半,你不知道的连江鬼节来源
《歌妓祭鬼》
七月半生死无界
闹热纷纷孤魂野鬼吚
笑阮人生残梦
中元节白浪滚滚
路途遥远孤魂野鬼吚
笑阮人生残梦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家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连江把这个节直接叫“七月半”,民间俗称“鬼节”。
连江习俗
进入农历七月,连江人就开始准备吃“七月半”。“七月半”没有特地的时间,只要在七月内均可。一般当家人任择一日备酒馔祭祀祖先,以表孝心,仪式完成后就会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吃饭,小则一桌,大则七八桌不等。
在旧时,“七月半”在连江是个很隆重的节日。那时的七月节有办“施食”,信仰佛教的举行“普渡众生”仪式,摆祀品,烧纸马,放焰火,彻夜喧哗。至50~70年代中期办施食普渡的环节基本略去,只剩祭祀祖先的习俗仍沿袭。如今,演化为宴请亲朋好友。
主要禁忌
1.忌穿红衣,防止冲撞到“好朋友”。
2.忌晚上出没,夜晚是“好朋友”的狂欢夜。
3.忌靠墙行走,因为“好朋友”们都是在摸索着墙前进。
4.忌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5.忌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因为他们都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出没,阳气太重的地方他们不会来。
6.忌晚上晒衣服,好朋友们会附在衣服上,如果是白天晒的晚上忘了收,最好第二天再晒一天。
7.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因为“好朋友”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么“好朋友”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七月半的起源传说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传说。
1、七月半:开“鬼关门”
俗传农历七月初十开“鬼门关”,各家之死鬼均放归回家,与家人团聚,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民间有谚云:“七有半,鬼乱窜。”节期从农历七月初十至十五,一般以12日为正期。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2、鬼节:土地祭祖
另一说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3、中元节:地官赦罪请
《道经》故事说,有个名叫陈子祷的人,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后,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个孩子。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每年的七月十五“中元节”,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所以道教会在这一天举行“中元普渡”,供奉食物及焚烧冥纸,让无主孤魂饱吃一顿,为死者的灵魂超度。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引伸为祭祀祖先的节日。
4、盂兰盆节:目连救母
还有一说是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莲救母的故事。目连为佛陀弟子,母早亡。目连得道后,却发现亡母生于饿鬼道中。目连盛饭奉母,但食物尚未入口便化成火炭,其母不能得食。目连哀痛,于是乞求佛陀。佛陀被他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并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
如今,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若不是老一辈的坚持,兴许年轻一辈的人会把它恶搞成中国版的“万圣节”!
(转自:今日头条)
免责声明
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图片均从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对文中陈述内容和观点均保持中立,不对其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白癜风的治疗治疗白癜风的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