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从南戏的诞生,看温州人的创新意识与审美观

发布时间:2020-1-20 16:23:07   点击数:
南戏为什么诞生在温州而不是其他地方?至今还是一个“谜”。所举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原因未能完全令人信服,有人便抓住“南”字做文章,认为“南戏”当是“南方戏曲”的简称,提出“多点论”,称南戏的诞生地,除温州外,还同时产生于“东南地区”或“江南地区”,甚至包括整个“南宋版图”内的许多地方。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的问世,有如人的出生,只能有一个诞生地,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实,南戏之所以首先产生在温州,除温州特有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与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与审美观休戚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率先融合,创造奇迹众所周知,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按王国维《戏曲考原》的说法,“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可见其中最重要的是歌、舞与故事三项。此外尚有说白、科范、音乐以及绘画(脸谱)、雕塑(造型)、建筑(戏台)等。我国戏剧自春秋时代的“优孟衣冠”发端,至北宋的“歌舞剧”与“滑稽戏”,已有长足进步,加上说唱长篇故事的“诸宫调”“话本”等伎艺的兴起,它们已为南戏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有一道鸿沟却长期阻碍我国“真戏剧”的诞生,那就是“歌自歌”“舞自舞”“说自说”的“各自为政”的形式。例如宋代的歌舞戏,只管歌唱、舞蹈;滑稽戏,包括“宋杂剧”,只管说白、科范,又都不演长篇故事;“话本”与“诸宫调”只管说唱长篇故事,却不能表演。更糟糕的是,到了北宋末年,这些形式逐渐固定,难以克服。上述这种僵化的现象,与人口剧增、欣赏水平及审美需求日益提高了的温州市民是格格不入的,这可从时人的一些题咏中可以得知,如温籍诗人林季仲的词就有“但愿与君,歌舞常新,欢娱无算”之句;王之望《赠妓》亦有“锦字织成千万恨,翻成第入新声”之叹;词更有“乐府新声,郢都余唱,应记阳春曲”之咏,他们都希望出现一种“新声”,即新的戏曲形式。在这样的时刻,谁能把握先机,抢先一步打破僵局,谁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重任终于落在抢先一步的温州人肩上,“九山书会”的艺人们,破天荒第一次把歌唱、舞蹈、说白、科范、音乐等五种表演形式熔合为一炉,以表演一个完整的长篇故事,创作出《王魁》《赵贞女》等首批南戏剧目,使中国戏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艺术,从而创造了历史奇迹。人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正是温州人的创新意识!二、吸收宋词,提高品位“南戏”中的“南曲”最大来源是“宋词”,其次是唐宋大曲。然而由于它是温州土生土长的,其原始面目却不是“宋词”与“大曲”,而是温州一带的“村坊小曲”,钱南扬《南戏概论》曾得出结论说:“戏文的原始面目,应该是纯为民歌小曲。”查初期南戏引用的民歌小曲,如等多达60多支可证。徐渭《南词叙录》称这些民歌小曲“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可见,要改变南戏的这种俚俗的面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曲戏文”,非得大量吸收“宋词”与“大曲”并形成绝对优势不可。历史又一次把这项重任交给了温州人。其时,宋词早已在温州盛行,并产生过不少词作者,至今收入《全宋词》的尚有22位,其中温州籍的有叶适、王十朋等12人,任职或寓居温州的有楼鈅、李洪等10人,他们采用的词牌,源源不断地输入南戏之中,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统计,南戏采用的词牌凡支。大曲,是带有伴奏的大型歌舞曲,或用于祭祀,或用于宴游。其时温州已流行大曲,如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诗人孟浩然赴乐清访张子容,作《岁除夜会乐城张小府宅》诗,内有“旧曲梅花唱”云云,指的就是演奏大曲等。大曲与教坊杂曲被用于南戏者甚多,据金宁芬《〈张协状元〉曲名考》一文统计,《张协状元》采用大曲者有等16支。吸收大量的宋词、大曲进入南戏,其意义除了打破原先“纯为民歌小曲”的局限,代之以宋词大曲为主、“里巷歌谣”为副的结构外,正如徐渭《南词叙录》所说“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还为南戏采用按宫调填词的谱曲形式创造条件,开明、清传奇采用曲牌联缀体音乐之先河。三、改称杂剧,名牌效应南戏最早出自温州民间,初名作“鹘伶声嗽”,系宋代温州“市语”,赞其腔调玲珑动听之意,无可非疑。而当它吸收了大量宋词与大曲,尤其是在演出体制上接受“宋杂剧”的衣钵之后,仍用此名即不合适了,非改不可。鉴于其时“宋杂剧”已通行全国,睿智的温州人在吸收“宋杂剧”艺术因素的同时,即借用“杂剧”之名,前加“温州”或“永嘉”,成“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这样一改,既名正言顺,又产生意想不到的名牌效应,为南戏传播全国作好准备。关于名正言顺,是指南戏至少有四个方面沿用“宋杂剧”的体制:一是“副末开场”。例如《张协状元》第一出即由副末诵与开场,然后“用诸宫调唱出来因”,从张协别双亲赴京应举,到五鸡山遇盗被打等经历,造成种种悬念,以引起观众的兴趣。这种形式后被“明传奇”所继承,改称“自报家门”。二是“断送”(“讨彩戏”)。如《张协状元》第二出开头说:“后行子弟,饶个断送……出入还须诗断送,中间惟有笑偏饶,教看众乐陶陶。”三是角色行当。如南戏的“生”,出自宋杂剧的“末尼色”;“旦”,出自宋杂剧的“装旦”;“末”与“净”,出自宋杂剧的“副末”与“副净”。四是吸收宋杂剧的题材。例如南戏《王魁负桂英》《崔莺莺西厢记》《李勉》《司马相如题桥记》,分别与宋杂剧“官本杂剧段数”中的《王魁三乡题》《莺莺六幺》《李勉负心》《相如文君》同题材。关于名牌效应,初创的南戏因艺术稚嫩,加上受士大夫鄙视,影响远不及“宋杂剧”。当时的“宋杂剧”,从宫廷到民间勾栏,均有演出,还配合年中节序上演,据《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因此享有“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之称。对比宋杂剧,南戏囿于温州一地,尚处于“村坊小曲”阶段,“士大夫罕有留意者”。有幸的是其时正值宋室南渡之际,宋杂剧正随赵构携带的大批艺人浮海温州,得以在温州传播,据宋洪迈《夷坚志》“诸葛贲致语”载,其时温人庆生,常用“优伶杂剧”。这就给予温州戏文与宋杂剧互相交流吸收的机会,不久,南戏即打出“杂剧”的旗号,改称“温州杂剧”,流向杭州、南丰等地,充分体现了温州人的名牌意识。总之,南戏诞生在温州,既是历史选择了温州,也是温州人创造了历史,开辟了中国戏曲的新纪元;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充分展现了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与独特的审美观。







































白癜风哪里治疗的最好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114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