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节日正源吃元宵的你,记得点灯了吗
〖风俗节气〗
小编按:大家好,节日正源系列文章又与大家见面啦~本篇文章细致地追溯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起源,并介绍了一些常见民俗的源流及其意义。相信大家阅读之后会对元宵节的整个源起和流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最后,值此灯火通明之上元佳节,祝大家团圆和美,元宵快乐~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是每年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因此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各地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家人也会聚在一起猜灯谜、吃元宵等等。然而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是怎么形成的呢?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自然实质呢?本文将尝试带着大家一齐来探索。
______一、天时节律
____正如本系列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正月孟春,这个时候天时节律的特点是辞旧迎新、阳气动达。此时天地气交,万物萌动。而每月的十五为望日,月相盈满。在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着阴气。《吕氏春秋·季秋纪·精通》云:“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黄帝内经·素问》云:“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这些记载都表明了月望盈满之时阴气的充盈。
月相虽然不能等同于阴气本身,但也能够大致反应一个月中的阴气状况。一般来说,月望则阴气充盈,代表着有形、有实。正月是新年天地气交的月份。因此,正月十五可以看作是年节新旧交替换气收官,即新一年的秩序大体成形、初具其实的一个节点。
在华夏传统的视角下,正月十五期间特别重视光明气象。十五之后,人们在年节的欢庆活动基本停息,日常的生活、生产就伴随着渐浓的春意开始了。
____二、节日正源
____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古时又称元夕、元夜。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年关新春的灯、火向来为民俗所重,正月十五更是以灯为主的节日。
(一)古礼中的灯火
火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象征着阳气与光明。在古代,烟火经常被用于祭祀礼仪之中。
1、燔柴祭天
《周礼?春官?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郑玄先生注:“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火以照明,烟以上达,是用于天地日月自然环境的重大祭祀。
2、庭燎之礼
《周礼?秋官?司氏》:“凡邦之大事,其坟烛庭燎。”郑玄先生注:“坟,大也,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皆所以照众为明。”
《说文》:“庭燎,火烛也。”庭燎、火烛,就是大的火炬,为“邦之大事”所用之礼。
3、灯礼
燔柴、庭燎之下再微者,便是灯火。灯的出现也是很早的,《楚辞·招魂》即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这里的“镫”其实就是“灯”。
《尔雅》曰:“瓦豆谓之登。”郭注:“即膏镫也。”豆,是礼器,这里是说瓦做的礼器豆,也就是灯了。
(二)先秦孟春元日祈谷
《礼记·月令》:“(孟春)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茸芷,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郑玄先生注:“谓以上辛郊祭天也。”
“郊祭天”,所用的就是燔柴。“元日”为上辛日,即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孔颖达先生疏云:“元者善也。”且又于《礼记·郊特牲》疏云:“言郊用辛日者,取斋戒自新。”
(三)汉代正月上辛祠太一
汉代在正月举行大朝贺的时候,会同时使用华灯与庭燎。
《宋书·礼志一》引魏司空王朗先生的《奏事》曰:“故事,正月朔,贺。殿下设两百华灯,对于二阶之间。端门设庭燎火炬,端门外设五尺、三尺灯。月照星明,虽夜犹昼也。”该文献中的“故事”,是指东汉正月朔大朝贺的礼仪。门内设庭燎火炬,殿下灯两百,门外灯三、五尺,蔚为大观。
不仅有正月朝会贺礼,汉武帝时还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__上辛祠太一甘泉,与元日祈谷“以上辛郊祭天”一脉相承,后世学说多以此为元宵民俗之源。例如唐《初学记》云:“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虽然“上辛日”并不是十五望日,但节日的演变有一个由不固定的日期逐步趋向固定日期的过程。从上辛日到十五望日,也符合类似的流变。
(四)上元天官赐福
汉代文明的演变中,本土的宗教道教开始出现。后来元宵节也被称作“上元”节,与道教教派的发展,以及三元说的兴盛是分不开的。
三元说兴盛于魏晋之间,后来和道教三官信仰相结合,形成了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的三元相应的节日,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因此实际上,“上元”才是正月十五最开始的节日名称,只不过后来与正月上辛祠太一合并了而已。
道教的产生和本土民俗关系密切,其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民俗演变。其中三元说就很有代表性,不仅上元节天官赐福影响了元宵节日的形成,七月十五的中元祭祖也发展成了另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
(五)十五民俗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1、南梁张灯
先秦元日祈谷是用燔柴祭天,汉代正月朝贺时是庭燎、华灯并用。但是,“上辛祠太一”的记载中,却没有记录“昏时夜祠,到明而终”用了什么。不过,汉代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已确实在正月十五有了张灯的习俗。
梁简文帝《灯赋》云:“何解冻之嘉月,值萱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释来。”解冻之嘉月”指孟春一月,“值萱荚之盛开”指十五日,合起来即正月十五日。梁吴均先生《咏灯》诗云:“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三五”即指十五日,同样证明了南朝的正月望夜有张灯的活动。
2、楚地多俗
楚地在南北朝时期也已形成了正月十五的一些习俗。《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曰,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可见习俗之丰富,作豆糜以祠门户、杨枝插门而祭、迎紫姑以卜占等等不一而足。
3、北周兴盛与隋初流俗
北周的庆祝习俗则一直延续到了隋朝初年,据《隋书·柳彧传》载:“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竟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敝风,曾无先觉。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康哉《雅》、《颂》,足美盛德之形容,鼓腹行歌,自表无为之至乐。敢有犯者,请以故违敕论。’诏可其奏。”柳彧先生历经北周武帝与隋文帝两朝,见到了正月十五的民俗庆祝过度兴盛而至流俗的景象,故而上奏请禁。
中国的节庆民俗,往往由古时官方的礼乐活动向民间流传而来。汉末经历战乱,很多文化生活也是靠民俗活动来保存的。上述历史记载,反映了民间正月十五的活动逐渐兴盛的过程。“燎炬照地”,可以说是庭燎礼向民间习俗的演化;“充街塞陌,聚戏朋游”,可以看出规模之盛大;“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则反映过度娱乐有流于恶俗的趋势,才导致被禁断。
而记载中的“缁素不分”(“缁素”借指僧人和俗人),则可见当时佛教僧人也参与了正月十五的游乐活动。这与后世有些人对元宵燃灯是受佛教影响的猜测恰恰相反,实是中国的灯火传统和民俗产生形成在先,而后影响到了佛教。佛教虽作为外来文化,在东传的过程中却也吸收了华夏传统文化的部分元素,并依据各种民俗活动对自身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便于各种宗教活动的传播。
(六)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后,天下逐渐有了安定繁荣的趋势。到隋炀帝时,对正月十五的禁令事实上也放开了。对此,《隋书·炀帝纪》、《资治通鉴·隋纪》均有记载,如《资治通鉴·隋纪五》载:“大业六年,正月,癸亥朔……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十五日),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也就是说,从大业六年开始,也就是隋炀帝刚即位没多久,就恢复了每年正月十五的节俗活动。
隋炀帝还曾作《上元夜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六枝开。”这首诗很有意思,诗名叫“上元夜”,描绘的景色有“灯树”,都是本土特色,而所抒之情却是“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在经历过衣冠南渡的惨痛灾难后,异域文化的渗透已经逐步深入,并反过来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唐代隋之后,正月十五夜游观灯的习俗延续兴盛。苏味道先生于神龙元年作《正月十五夜》(又名《上元》、《观灯》)一诗,就描述了神都洛阳城元夜灯火的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睿宗好乐,先天二年根据僧人的请求在夜间开门燃灯,观乐达数日,右拾遗严挺之先生予以劝诫,方才停止。《旧唐书·严挺之传》记载此事在正月望,《唐会要》则记载此事在二月。另据记载,燃灯之举不止一次是在二月进行,至唐玄宗时方才稳定于正月望日。《唐会要·卷四十九》:“开元二十八年。以正月望日。御勤政楼。燕群臣。连夜燃灯。会大雪而罢。因命自今常以二月望日夜为之。天宝三载十一月敕。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例程。”可以看到,不仅十五,连带前后的这两天也开始了燃灯活动。
唐玄宗好道教,执政期间参与正月十五的活动中也有宗教因素的痕迹。据《太平广记》载:“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设庭燎,自禁门望殿门,皆设蜡炬,连属不绝,洞照宫室,荧煌如昼。……有道士叶法善在圣真观,上促命召来。既至,潜引法善观于楼下,人莫知者。法善谓上曰,影灯之盛,天下固无与比,惟凉州信为亚匹。上曰,师顷尝游乎?法善曰适自彼来,便蒙召。上异其言……。”
从隋唐两朝的情况来看,正月十五习俗的娱乐性较强,容易流俗铺张,此时往往有识朝臣会谏言约束。佛道两教对正月十五的活动多有参与。张灯的日期在唐代也可能有少许年份的变动。经过这些变动以及传播,到唐玄宗时期,张灯的习俗就比较稳定地固定在正月十五了。
(七)宋代至今
唐后五代十国,战乱更迭,官方正月十五的节庆活动也只有在稍能安稳的时期举办。《五代史.梁书.太祖纪》诏曰:“近年以来,风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灯,废停已久。今属创开鸿业,初建洛阳,方在上春,务送阳气,宜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开坊市门,一任公私燃灯祈福。”
宋代时社会较为安定,正月十五的节庆活动继续流行兴盛,相关文献记载非常丰富。这时正月十五的名称不止是“上元”,已有“元宵”、“元夕节”等称谓;张灯时间也不止三日,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五日。
例如,《燕翼贻谋录》中载乾德五年正月甲辰朝廷下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寓乂安。况当年谷之丰。宜从士民之乐。具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梦梁录》中也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上御宣德楼观灯,有牌曰‘宣和与民同乐’。万姓观瞻,皆称万岁。……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姑以舞队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女、刘衮、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焦锤架儿、仕女、杵歌、诸国朝、竹马儿、村田乐、神鬼、十斋郎各社,不下数十。……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
明代,明成祖曾下诏上元节放假十日,可见庆祝之隆重。《帝京景物略》也记载了北方农村灯节:“(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入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灯。”
清代,京城元宵节张灯亦达五日,《燕京岁时记灯节》记载:“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自白昼以迄二鼓,烟尘渐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民国时期,元宵依然热闹。据《中华国民生活历》记载,各地有食灯圆、赛灯会、乡饮酒、上元宴等种种习俗。但民国初期,国民政府曾有将元宵节由农历正月十五改为西历1月15日的主张,后因不合民俗而沦为笑谈。
至今,正月十五元宵节仍然是中国张灯结彩、全民共乐的传统节日。年6月,元宵节也被选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源流综述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从古代正月期间礼仪庆典不断演变而来的节日。一方面,继承了上古元日祈谷、汉代上辛日祀太一之礼,由上辛日到望日的演变也符合正月天地合同的时节特点;另一方面,也由自古年关的烛火习俗而发展成以张灯为主的热闹、欢庆之节。其形成经历了先由官方礼仪向民间流传,经汉末南北朝战乱时代,在民间盛行,隋唐天下相对安定后,官方又吸收、参与并加以管控,宗教方面也加以渗透影响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一种上到天子、下到民众共同张灯结彩、热闹欢庆的节日,一直延续至今。元宵节复杂流变背后的原因,仍然是人们需要在正月望日举行种种活动以应和天时节律,并期待一年光明的景象。
____三、民俗正源
____(一)张灯
灯,古文为燈,登。《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豆是一种器皿,古代作为礼器。瓦豆,是陶瓦的豆灯。
元宵节张灯,作为年节期间火的运用,是古代燔柴、庭燎礼的演化。灯有光明照幽的作用,合于正月十五的时节。正月十五闹花灯、闹元宵,灯的形式多种多样。张灯结彩、赛灯欢庆,突出了一个闹字,是正月望日人气集聚的体现。同时,灯者,登也,有升、进之意,也体现了人们节日祈福的愿望。
从唐代开始,张灯以正月十五为主,但前后合并却也多达数日,故而相应的就有出灯、张灯、收灯等阶段,至今不少地区还有数日张灯的习俗。
(二)吃元宵
现代元宵节的节庆食物,北方是元宵,南方是汤圆。这两种食物用料虽然差不多,但做法不一样,汤圆是包出来,元宵是摇出来的。元宵汤圆形状都是圆的,象征团圆,这天也是月圆之日,所以也赋予了一家团圆的意义。
元宵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用料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这里的豆糜、豆粥主要还是用于祭祀。到唐代,郑望之先生的《膳夫录》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这里的“油锤”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宋代元宵节的饮食记载在《岁时广记》中就比较多了。其引《杂五时书》云:“正旦及上元日,以赤豆麻子了七粒,置井巾,辟温痛,甚效。”还记载有“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三)社火
社火是春节期间一段时间内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猜灯谜等各种杂戏、活动的通称,常在元宵节达到最盛。社火习俗南、北方的很多地方均有,北方的“社火”亦称“射虎”。
古代以社为土主、土神,立社而祭祀。社有官社、民社,后来又有很多私社,渐渐形成了一种群体的概念。
社火是古代岁末"大傩"逐疫仪式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一地一社之内,在岁末年初举行盛大的群体活动,共同驱寒逐疫,迎接新春。
__(四)迎紫姑
紫姑为民间传说中的厕神,也有后帝、三霄娘娘等不同说法。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并引载了种种不同的来源传说。
正月十五夜里,民间习俗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妇女们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栏和厨房等旁边迎接、祭祀。厕所等地是比较幽暗的地方,正月十五夜的祭祀活动,也有给这些幽暗之所带来人气,使得光明景象更全的含义。
(五)其他
正月十五是比较热闹的节日,流散到了各地还形成了诸多不同样式的风俗,如走百病、吃花、偷菜、猜灯谜等等。正月十五的活动还有一个特点,就有比较突出女子的欢庆活动,例如迎紫姑、走百病,都是妇女参加为主。而观灯游玩,也是男女共同参与的活动。正月十五“月望则血气充盛,故血气实”,在这天女子求子、祛病、祈福、欢庆等习俗,也是合时节之举。
____四、总结
_______元,善也,上元也;宵,夜也。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人们在天地合同的新年正月,月气充实的十五望日,张灯结彩,举办热闹欢庆的活动,以应天地人和,并希望迎接光明年景的节日。其形成过程由元日祈谷、上辛祀礼逐渐演化,并由民间、官方相互影响,流传至今。
__过节小建议:
1、制作、食用元宵、汤圆等应节食物。
2、以各地民俗张灯结彩,家庭和睦,共同欢庆。
3、元宵夜灯火通彻,尤其是厕所、厨房等比较暗的地方,宜保持整夜的灯光不灭。
4、自身也要光明祥和,同气相求,以迎一年光明气象。
__撰文:行积
编辑:紧行
排版:伏热
图片节选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多喝热水暖小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