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中元节,你可能对鬼有误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所以中华传统节日多与农业有关。中国人最讲究孝,有“百善孝为先”之说,所以无论有什么重要事情,都要祭祀祖先。
农历七月,秋天到了,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劳作,终于把粮食收回家中,显然是件大事,所以中国人要告诉祖先,要请祖先品尝新收获的粮食瓜果。于是,七月中旬祭祀祖先成为一种民俗。这一民俗古已有之,具体在哪一天祭祀,各地不一,从七月十二至七月十四。
道教认为,正月十五称“上元日”,天官赐福;七月十五称“中元日”,地官赦罪;十月十五称“下元日”,水官解厄。中元日,地宫之门打开,所有亡魂回到阳世,有后人的回家与家人团圆,没有后人的游荡人间。道教把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
佛典《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之母死后堕入了“饿鬼道”,饿得皮包骨头。目连用神通给母亲送饭,但饭到了母亲手中就化成了灰。目连请求佛祖帮助。佛祖让他在七月十五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目连照办后,母亲果然获救,脱离了饿鬼道。“盂兰”就是“解倒悬”的意思。后来梁武帝萧衍创设盂兰盆会,佛教把七月十五称为“盂兰盆节”。
无论秋收祭祀、亡魂回家,还是目连救目,都与“孝”有关。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极强的包容性,于是,民间习俗、道教传说、佛教传说融合成一个节日——中元节,核心活动就是祭祖。在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日之前,中元节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要比清明节更加重要。
中元节究竟是哪一天?尽管官方曾有规定是七月十五,但民间依然按各地不同的老传统,从七月十二到七月十五举行相关活动。
从中华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敬是深入血液的,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对祖先的崇敬反过来又要求自己的行为不能给祖先丢脸。这其实要比西方人嘴里说着“信仰”(其实就是信神),却干着伤天害理的事,要务实得多。
中元节民间多称为“七月半”、“鬼节”。“中元”、“七月半”这样的称呼,大家都能理解,也没什么异议,但是“鬼节”恐怕很多人都会排斥,毕竟这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怎么能称呼自己的祖先为“鬼”呢?其实,这是对“鬼”有误解。
“鬼”这个字,最开始并没有恐怖色彩,更没有贬义,仅仅是指人死后的灵魂。鬼就是“归”。《礼记》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尸子》讲得更明白:“鬼者归也,‘人死为鬼’,言其归也……言其归之于土也。”《论语》中,“鬼”甚至特指祖先,“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意思是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就是谄媚。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鬼”这个字才有了各种不好的意思,但我认为它仍然要比“跪”好。当今的某些人,言必称西方文化,跟着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套用《论语》的话说:非其鬼而跪之,软骨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