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今天中元节,海南的习俗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11-23 9:14:46   点击数:
今天是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看看下面这些海南的传统习俗,你都知道吗?人们常把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作为祭祀节日。但在海南人的传统观念中,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祖节日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关。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先祖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人有假期,鬼魂当然也不例外。民间相信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阴间的阎王会给鬼魂放假,届时善鬼恶鬼都会出来游荡人间,祖先的灵魂也会返家探望子孙。

中元节祭拜祖先,虽然时间不尽相同,但做法都是一样的。有时候“七月半”和秋季开学的时间相差不远,在外地读书的学子要提前返校,祭拜祖宗的仪式也就提前了。学子们会通过给祖先烧香倒酒、烧纸钱衣物等方式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在外面平安健康,学业有成。海南人对此忌讳很多。琼海农村插柳避邪流传已久,七月到来前,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子门口和窗户上插上柳枝,防止邪气侵入。除此之外,还有不出远门,不办喜事,不去游泳,不走亲访友等习俗。 

海南人注重血脉关系、兄弟之情,很多姓系都会在“七月半”祭祠堂。祭祠堂和清明祭祖不一样,清明祭祖是指同一祖公(婆)生下的男女老少,集中一起共同拜祭祖坟。祭祠堂的范畴较广,除了附近的同族兄弟之外,同姓系迁居别处的兄弟,或在外地工作的人也都会赶着回来。小时候大人常吓唬小孩,说做坏事或不听话,祭祠堂时就当着祖宗的面打屁股,很多小孩一说到祭祠堂就害怕。以前祭祠堂是不准女人参加的,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们也开始和男丁一样,落落大方地在自家的祠堂里祭祀先人。

除了祭祀自家祖宗(做公婆)之外,海南一些地方还要祭祀七方老爷和土地公(琼海人称为“割红”)。“做公婆”和“割红”都是在自家主屋(香火室)里进行的。要先“割红”再“做公婆”,因为民间相信神灵神通广大,比“公婆”能耐多,“割红”时只需一些金银元宝作为茶水费即可。“公婆”则地位平平,要靠人间亲人供养才能生活,而且在“做公婆”时除了烧金银元宝之外,还要烧些彩纸(布匹)给他们做衣服和被褥。

“七月半”也并非只有禁忌。部分海南农村七月初一有吃鸡屎藤粑仔汤的习俗。鸡屎藤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活血止痛等功效,琼海人视其为宝。还有一样食物就是高粱粑,以前七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弄,粉红色的、粘上椰丝配红糖浆做成的馅,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传统美食已经少之又少了。      除了吃特定美食,放“孔明灯”也是海南农村“七月半”喜闻乐见的事。但“孔明灯”有“布袋鬼”之称,也是有禁忌的。以前老传统、旧观念认为放“孔明灯”是送瘟神,把一年来的倒霉事、不开心事送到九霄云外,放飞成功则大吉,失败则不利。现在人的观念已经转变,认为放“孔明灯”就是放飞梦想,照亮未来。这也是社会的进步的一种体现。“七月半”除了放“孔明灯”之外,万泉河沿岸还有“送水灯”的习惯。“送水灯”是用彩色的宣纸做成的小船,再插上点燃的蜡烛、香火,让小船晃晃悠悠、顺水而漂,这样的做法说是给落水鬼引路。

人有孤寡病残,鬼也有孤魂野鬼。阳府有亲人、有家的鬼可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饱食一顿,领取亲人为它准备好的金银财宝、衣帽布匹。可那些无家可归的野鬼就到处游荡、惹是生非。所以海南的人们在祭奠自家祖宗与地主后,都会在自家房前屋后、街头巷尾插满香烛、焚烧纸钱元宝等,买小芋头、番石榴、杨桃等青果放在房子四周,施给那些在阳间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称为“施孤”。意为无偿的施舍给孤魂野鬼,好让他们也带着陌生人的礼物,心满自足、高高兴兴,自然也就不会作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现在的祭祖仪式已经越来越简化,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模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方式流传下来。

嗨~喜欢这篇文章吗?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26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