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鬼节做包记

发布时间:2016-10-2 13:13:06   点击数:
鬼节做包记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鬼节,老家有做包子吃的传统:徽州人的包子可不是全国人民都知的庆丰包子铺里的包子,而是一种特殊的薄皮多馅有汤汁的大包子——如果是以南瓜为主馅做出的包子就称为“南瓜包”,以老黄瓜(也是当地的特色植物)为主馅做的包子就叫“黄瓜包”,以此类推还有“冬瓜包”,但最有名的还是以豆腐为主馅做的包子,当地人称“豆腐包”,并用“豆腐包”来代指这一类特色美食。

在过去,普通人家普通时候轻易不做“豆腐包”吃,如果给客人了“豆腐包”,那这客人一定是他们眼中的“贵客”。

那就来看看这特色美食“豆腐包”的闪亮登场吧。

做包必须的步骤:擀皮、做馅、蒸熟

第一做馅

今天做的包子是南瓜包,一大家子,至少要吃上两个大南瓜吧。这个时节,每家院子里阴凉处或客厅八仙桌子底下都会堆上一堆南瓜——听小叔说,去年他家南瓜都有二三百个!

一刀下去,南瓜分成两半,拿上“南(北)半球”的一半南瓜,用工具“南瓜刮”顺着南瓜肉刮下去,长长细细均称的南瓜丝就出来了。我看一个婆婆刮得流畅欢快,自己忍不住动手一试,哈,这是力气活,要想出漂亮的南瓜丝,那得左膀右臂能使力才行,我越刮越成了不成器的小丝丝——交接工作啦,可别耽误中午吃包的大事。到最后,菜盆装满了南瓜丝,南瓜变成了好玩的南瓜帽。

熬油

葱姜蒜丝这些放进去自不用说,单提的是这一碗猪油:老家人爱吃猪油,这一点我“心领神会”,南瓜包里怎么能少得了这一个主料——看,满嘴流油的猪油是怎么诞生的——放在大锅里的切碎肥肉,熬啊熬,最后有了徽州人都离不了的猪油呀。

和馅

猪油倒进去,在大锅里拌来拌去,得劲,再加点白糖、鸡精,成了,准备包吧。

第二擀皮,包包

人多的话擀皮和做馅可以同时进行。擀皮的要求是,1、不用发面,2、要擀成尽量薄的大皮——好把式的主妇能把皮做成两张A4纸的厚度,包馅还不破。3、馅子要尽量多放——就是要撑成一个胖子的感觉,理由是馅不多就没汤啊。问题是馅多皮薄,还得把包子捏上嘞,那可就是本事了。包好就放在自制的蒸笼上,等待上锅蒸吧。

第三蒸熟

大锅做的饭就是香啊,包子也是,十分钟出一锅:时间到,包子出锅了!这是南瓜包,还有黄瓜包哩。别忘了,端蒸笼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哈哈。

最后开吃喽

要是干活回来吃,这包子吃一笼很正常:咬在嘴里,南瓜混着猪油的香鲜汁流出来,细嚼一下,还有小小的瘦肉嵌在中间,点缀出软面南瓜中的劲道——要是再蘸上一点醋,哈喇子不请自来哟。

来徽州吃豆腐包吧!

(图片摄至安徽绩溪县家朋乡竹里村)

请扫描







































贵阳治疗儿童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xgcs/17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