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这十一个习俗,只有恰稷山人能看懂

发布时间:2017-6-30 11:44:26   点击数:

?????

点击上面 快速   龙是吉祥物,主管风雨。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春龙节,也是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

  龙是兽虫之首,龙出则百虫伏藏,使冬眠的蛰虫不敢危害百姓和庄稼,所以二月二龙抬头是老百姓祈望借助龙的威猛来慑服蠢蠢欲动的蛰虫,在二月二这天吃麻花,有的地方叫吃麻头,稷山人叫吃扭股子,俗称咬蝎子尾巴,即替龙王吃百虫。据传说:有鳞者叫“龙”;有翅者叫“鳌龙”;没有角者叫“螭龙”;没有升天者叫“蟠龙”;在水中者叫“蛟龙”。“龙”做为百兽之首,气势奔放,能兴云降雨,使人畜平安。

  相传,玉皇大帝听说后稷教民稼穑使得天下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便来到凡界体验民情,谁知玉皇大帝下凡后,第一个就碰见一位好吃懒做的懒汉,又碰见一位因子女不赡养而讨饭吃的老人,本来这就够恼火了,结果玉皇大帝又扮成一位讨饭的老人,向一户人家讨吃,那家人不但把剩下馍饭倒掉给狗吃,还羞辱这位假扮讨饭的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大为恼怒,回到天宫后立即传唤太白金星,向龙王宣旨三年之内不得向民间降雨。头一年老百姓熬过去了,第二年就饿死不少人,老百姓天天祈求龙王降雨,以解干旱。在第三年的二月二这天,龙王实在不忍天下穷苦百姓再受难,心发慈悲,就违旨降雨。

  玉皇大帝知道龙王违旨降雨,大发雷霆,让太白金星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稷王山下。太白金星一再向玉皇大帝求情,玉皇大帝便说:“龙王要想重新上天掌管云雨,除非金豆开化”。

  太白金星把玉皇大帝这话传给天下老百姓后,老百姓为使龙王早上天界,就把黄豆、玉米视为金豆,干炒爆裂开花,摆上供案,祈求龙王再次腾空升天,赐福人间。民间还传言“二月二,吃豆豆,龙王升天赐万福,人不害病地丰收”。也有的地方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还有的地方把二月二做为龙王的生日,在这一天烧香、上供,把烙成的面饼称为“龙鳞饼”,吃后为龙王嚼灾。如果吃面即称为“龙须面”。妇女们在这一天还不能动剪子和针线,惟恐有伤“龙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族传统的端午节,“端”是“初”的意思,而古人常把五写成“午”,所以“初五”也可以写成端午。古人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有多种说法。因为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流传着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一说是古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的节日;再一说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为惩治腐败,抵御外敌,他屡次向楚王纳谏,楚王不听忠告,反而罢了他的官,驱赶出来。屈原在流放途中,怀着悲愤忧伤,在五月五日这天投进汨罗江自尽报国。当地人们为了不忍江中游鱼吃掉屈原,纷纷包粽子投入江中喂鱼。随着历史的变迁,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得到各地人们的公认。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白娘子和许仙重归于好的爱情故事。传说当年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拆散了许仙和白娘子,把白娘子镇锢于西湖边上的雷峰塔下,并告诫白娘子说:“好好安分在此修心养性,除非塔前的铁树开花,不得出来”。但是在好多年以后的五月五日这天正午,几个小孩结伴在雷锋塔前游玩,有一个小孩把头上所戴的紫红帽摘下,随手挂在塔前的铁柱上,白娘子一看,认为铁柱开了一朵紫红的大花,于是侧身飞升,雷峰塔也因此倒塌。

  但是,在我们这一带,流传的是“避黄巢”的故事。传说黄巢的养父看见屋旁的大树上乌鸦结巢,想取它的蛋来吃,上树后发现只有一个蛋,他便等生下几个蛋后再取,不料几天后再上树一看,巢中的蛋已经孵化出一个男孩和一把宝剑及一本无字书。刚好他没孩子,就将这个男孩抱回家中,因为在鸟巢拾到的,所以取名为黄巢。黄巢长大后成了文武双全的青年。有一日黄巢发现那本无字天书出现了文字,其中第一面写着:“黄巢,你是天子使者,下凡来杀所有坏人,你用此剑率先杀捡到你的养父作为开杀戒!”原来他的养父和这一代的村民都是作恶多端万恶不赦之徒,上天特派黄巢带剑和天书到世间。黄巢感念养育之恩,不忍杀养父,向养父说明实情,让养父远走避祸。养父吓得胆颤心惊,就躲进院内大树的空洞中。黄巢为了试剑刚好选中那棵大树,养父率先死在黄巢剑下,黄巢认定天命难违,于是大开杀戒。

  黄巢到处杀人,各地的村民为避黄巢而四处逃窜,有天黄巢在路上看见一位女人,手牵着一个小孩,背上却背个比牵的小孩大许多的孩子,感觉奇怪,便问那个女人为何背大牵小?女人不知面前这人就是黄巢,告诉他说:“背上背的是我的侄儿,牵着的是我亲生儿子,因为他父母都被黄巢杀死,这是他家唯一的香火,自己夫妇尚年轻还可以再生,如果半路黄巢追来,丢弃亲生的儿子,背着侄儿逃跑”。黄巢听了女人的话非常感动,告诉女人说,我就是黄巢,因为你是好人,你可以安心地回家,在你家门口插上艾叶或树枝作为标识,就可以免遭被杀。这位大义凛然的女人就向村人告知了这个好消息。

  于是村民们都在门口插上艾叶或树枝,都避过了灾难。黄巢眼看各处村民家家门口都插上艾叶和树枝,认为坏人都变好了,就上天复命去了,此日就是五月初五日。于是这个节日取代了纪念屈原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仍有许多,也有称“端阳节”、“天中节”、“菖蒲节”及“重五节”等等

正月耍龙的来历

     每年正月,各地老百姓都要敲锣打鼓,扛着五颜六色、活灵活现的长龙,游街串巷,为什么要在这正月里耍龙呢?

  传说在后稷教民稼穑的时期,稷王山周围这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年年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可是有几年却变得不是洪水泛滥,就是土地干旱,田地开裂,使老百姓种的庄稼不是淹死就是旱死。后稷看到老百姓叫苦连天,无法生活,就去问稷王山上的青龙是怎么回事?青龙告诉后稷说他只管兴云播雨,其他事情一概不知。后稷把民间疾苦向青龙说明后,青龙便答应他到天宫去打探。

  青龙到天宫四处打听,才弄清楚天下旱涝的原因:原来是玉皇大帝在批雨薄时,本该写“七分雨,三分旱”结果因为喝酒喝醉了,错批成“七分雨,七分旱”。这样,就把民间害苦了,不是洪水涛涛,就是田地干裂,不能播种,无法收获。

  后稷便央求青龙救救天下的百姓,播雨时播够就行,干旱时再播些雨水,青龙知道违犯天条的后果就是处斩,一旦被玉帝知道,就没有活路。可是眼看百姓们的惨景不管又于心不忍,经过后稷的一再劝说,终于下决心使人间风调雨顺。

  没多久,玉帝就知道了这事,他也知道自己点错了雨薄,可金口玉言,不能在天神们面前说话不算数,又怕别人议论他做事不慎,就将错就错。可发现只有青龙敢违犯他旨意时,就把火气发在青龙身上,就让天兵天将把青龙押回天宫处斩了。

  后稷知道青龙被处斩后,十分痛心,就在山上为青龙塑了一尊石龙。又让天下的老百姓照着青龙的模样用竹蔑扎成青龙,用纸、布糊上,用颜料描画,把纸龙做得活灵活现,威武雄壮。到了青龙被杀的忌日即正月十五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扛着青龙游街串巷,以表示天下老百姓对青龙的感激和怀念。从此,这一风俗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腊八饭

         每逢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腊八粥”和“腊八饭”。流传最广的就是传说这一天,佛祖释加牟尼在求道途中晕倒在河滩,牧羊女发现后,用几种豆子熬成粥救活了释加牟尼,使他成佛得道。以后宫廷、民间,也都在这天用各种豆子,加上小米、玉米等东西熬成粥。在晋南一带还在腊八粥中下上面条,做成腊八饭,人吃后还要剩一些,来喂家中的鸡犬牛马。人常说“吃了腊八饭,鸡儿就下蛋”,寓意不论是人还是家畜,都要勤奋,不要懒情。不然,就会像流传在晋南这个传说中的懒汉一样,连腊八饭也没吃上就冻死了。

  很早以前,在稷王山下,有一对夫妻非常勤快,天不明就下地,回家时捎带拾柴禾拾粪,晚上老婆纺绵纺到月偏西,还在房前屋后种树栽菜。因此,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富。有人问这对夫妻是不是家里有摇钱树和聚宝盆?这俩口子就对旁人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聚宝盆,家家有,勤俭持家常富有”。

  可是,这俩口子生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这儿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只知道吃饱穿暖,游手好闲,一点活也不干。尽管这俩口子白天吵,黑夜劝,可是儿子就是啥活都不干,把父母的苦口婆心当作耳边风,从这个耳朵进,到那个耳朵出,该不干活还不干活。

  眼看父母年老体衰,不能劳作,儿子仍然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父母对儿子说:“爹妈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你以后不能好吃懒做,也要学会种庄稼过日子……”,还没说完,懒儿子早听得不耐烦跑了出去,气得父母再没下炕,很快就去世了。

  儿子见满屋子粮食满柜子衣服,心想,这还能把我吃穷穿穷,根本没把父母的劝告记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了,家里的良田变成荒园,衣服一天比一天少。地里不打一颗粮食,家里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需要钱粮换?

  很快,家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直到有上顿,没下顿。村里人见了,看在他父母的面上,这家给几个馍,那家端几碗饭,送一把菜。可是懒儿子躺在家中想,这样的日子也不错,起码不动弹有吃喝。

  转眼又到了冬天,天气越来越冻,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狗。”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北风猛刮,大雪纷飞。懒儿子蹴在凉炕上直打颤。由于下大雪,也没有人送饭送衣。懒儿子饿地直打转,四处寻找。突然发现墙洞中还有几把黄豆、绿豆、白豆和一些米颗子,这可是救命的食物呀,懒儿子强打精神,把那些粮食全部倒进锅里去煮,快煮好时,他还发现前几天邻居送来的一把面条,也放到锅里一起煮。好容易煮熟了,饭香诱得懒儿子直流口水。可是刚端起碗还没吃,一股大风把他家年久失修的破屋刮倒了,懒儿子压死在屋里。当人们赶来时,只剩下一锅冒热气的粥饭。从此,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就熬一锅“腊八饭”让孩子们吃,剩下的喂了家里的鸡犬牛马,边吃边给孩子们讲“腊八饭”的来历。

走罢饭

           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俗,就是每年麦子收罢,带着丰收的喜悦,用白雪一样的白面蒸成一个大月形角子馍,或者油煮的花馍,去丈人家看望岳父岳母,也有祝福岳父家丰收的含意。民谣说道:“丈母娘待女婿,欢得像只骚母鸡。”或说:“丈母娘见了女婿,好像落窝的母鸡。”其实,走麦罢的习俗兴起于咱稷山呢。

  老早以前,有一富人家的公子和一穷人家的小姐,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可是富人家里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嫌和穷人家结亲门不当,户不对,怕受连累。而穷人家也怕女儿嫁过去后受人气,被人小瞧,也舍不得女儿嫁过去。可是这俩情投意合的年青人,不顾各自家里千般阻碍,宁死不屈,硬是结了婚。而这对亲家却成了仇人,富人家里说是穷人家的女儿勾引他家公子,硬逼着成亲;而穷人家嫌富人家仗势欺人,强抢逼婚。矛盾是越结越深,仇气越来越大。

  但是,这对年青人结婚后,相敬如宾,孝敬父母,和姑叔和睦相处,尽管公婆百般挑剔儿媳的不是,可儿媳从不嫌弃。因为穷人家的收成往往不好,每年在麦子收罢,儿媳都急着回家探望,深怕娘家人一年缺吃少喝。女婿知道媳妇的心思,就在麦罢后,双方带着东西到穷人家里探望岳父岳母,要是丰收了,岳母就会从早到晚做些女婿可口的饭菜,煎馍小旋(饼子)美美地招待一天;要是收成不好,女婿想方设法从家里拿些钱粮,接济丈人家。尽管每次到丈人家后,岳父岳母说些亲家大不敬的闲话,可女婿回到自己家后,都对父母说岳父岳母如何夸奖您们二老,如何夸奖家教有方,如何贤名远播等称赞的好话;到了丈人家后,女婿又说父母如何问候岳父岳母,祝丈人一家五谷丰登,让亲家有空去他家等吉祥如意话儿。就这样,两头调解,化解矛盾,互相谅解,使亲家的关系一年比一年好,直到亲如一家。

  大家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都为这对情投意合的好夫妻交口称赞,他们贤慧孝敬的故事感动了千家万户。慢慢就形成了新女婿走麦罢的习俗,一来祝福全家人和和睦睦,喜获丰收;二来祝愿年轻人婚姻幸福,孝敬父母,白头偕老。

七月十五人吃人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晋南称为中元节,是一个很重视的节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会,传为《目莲救母》戏剧故事。说的是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痛苦,他见状拿饭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炭,目莲感到悲痛极了,求释迦解救,佛祖告他:“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救他母亲倒悬之苦。他终于帮母亲脱离苦海。后人为追念此事,每年七月十五以孟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大恩。宋朝时这一天祭阵亡将士。民间子女在这天送花灯焚于坟间,照耀祖先前程光明,家中有老人亡故三年满者,这天换孝服,俗称“脱服”,表示守孝已满。未满三年者,要到坟上祭奠,这天也称之为“鬼节”,一般蒸包子祭祖,寓意保佑平安。另外还要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人吃人”,当然是用和好的白面和木刻的人形模子做出的二指长的一个人形馍,祭拜先祖后食用。

据传“人吃人”的这个风俗,还是由七仙女引起的。有一年,众仙女拜见王母娘娘,说起人间的事情,有个仙女说:“天下的老百姓每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收成全靠天,日子过得太苦,没吃的就吃树皮野草。”另一个仙女马上反驳说:“哪象你说的那么苦,老百姓一天糟蹋粮食,不思劳作,坐吃山空,游手好闲,每天花天酒地的过着,别提有多美了。”这下,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王母娘娘听了听,也无法确定天下到底如何,不知该信那个女儿的话,就决定自己下凡去人间,实地察看一番再说。

  偏巧王母娘娘就碰上一个为富不仁的财主,王母娘娘装扮成一个要饭的老太婆到财主家讨饭,不仅没给一口吃的,还当着王母娘娘的面把雪白的馒头和香喷喷的菜肴,倒在地下喂狗吃,让手下人放狗把她撵出大门外。

  这下把王母娘娘的肺气炸了,也顾不得去其他地方察访,怒气冲冲地返回天庭瑶池,立即降旨人间:“让天下灾祸四起,五谷不收,六亲不认,人吃人。”那几个了解人间疾苦的仙女这下吓坏了,这不是祸上添乱吗?得赶紧想办法救天下苍生啊!于是,几个姐妹在一旁悄悄商量。

  正商量着,王母娘娘问道:“谁愿下凡行旨?”,七仙女急中生智,忙跪下接旨说:“女儿愿往,下凡后一定狠惩人间恶人,替母亲尽孝出气。”王母娘娘平时就喜欢七仙女,所以就允她下凡。

  七仙女原来多了个心眼,决定再明察暗访一番,再做处理。他也变成母亲原来讨饭的那个样子,来到一个柴门小户人家,这家人端给她的饭菜就是野菜糙糠,难以咽口,七仙女还是假装把吃干了,又问还有好吃的吗?这家人又端给他一碗照得人影的稀粥,七仙女喝下后,还说没饱。一直吃了十几碗,吃得这家人实在拿不出东西了,就到邻居借了一块糠窝头,让七仙女在讨饭路上饿了时吃。看到这家人这么和蔼助人,七仙女便把母亲那天碰到的事讲给这家,问是为什么?这家人告诉她“天下不善之人有,为富不仁有,但更多的都是勤劳善良的人,他不帮你,帮你的人多着呢;他不给你吃,给你吃的人数不清呢!”

  七仙女又试了几家,果然是这家人讲的那样,有的人家哪怕一家人饿肚子,也把吃的让给七仙女。于是,七仙女返回天宫,向王母娘娘讲了自己的亲历,并带回一个糠窝窝让王母娘娘看,王母娘娘听了后知道自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是金口玉言,天庭号令,岂能随意改变,要是朝令夕改,令众仙耻笑,今后传旨谁还能听?于是不想收回旨意。

  七仙女知道王母娘娘的心思,就说:“我已想出一个办法,让面粉做成人形,赐给天下老百姓,既能不改旨令,又能救济百姓饥荒,感谢您的大恩大德!”。王母娘娘连声称好,命七仙女再下凡普救苍生。

  这天正好是七月十五,老百姓得到这个人形之馍后,欢天喜地,感谢七仙女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于是,每年的七月十五“人吃人”的风俗流传到今。

赶集为什么也叫赶会?

    在稷山、万荣、河津、新绛这一代,一般都把赶集叫“赶会”。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有庙宇的地方,就有求神拜佛之类的活动和集会增多,比如到庙里或寺里求签、还愿、烧香等。这时,游客和商贩也乘机而来。因为拜佛还愿,有香客就在庙前搭台唱戏,这样又招来四乡五里的看戏人。这样,庙会就成了求神、买卖、娱乐的综合性场地和活动地方。所以,人们把赶集也叫做“赶会”。

  庙会,含有买卖交易的活动,早在夏、商时代,就逐渐形成。没有货币时是以物换物,有了钱币后才有买卖交易。千百年来,就没有间断过。尽管文化大革命查封的十分厉害,仍有人逢集赶会。从前,赶会时推着小平车,挑着担子,提着篮子,迈着“11号”大步子,要到县城就得起早摸黑,这些情景已经罕见;如今就是去运城,也只用半天就能回来,实在是太方便了。市场更繁荣、更兴旺了。

扫卦的来历

    “隆冬腊月二十三,打扫尘土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扫刮忙”。这些民谚说明在二十三这天,或前几天就要把家里内内外外,认真仔细地清扫一遍,特别是有尘土的地方,更要清扫干净,在晋南一代,俗称“扫刮”。说起来这还有个来历呢!

  传说灶王爷在这一天回天宫,向玉帝汇报各家各户一年过光景的情况,灶王爷是玉帝派到人间专门监视人们行为的,他有时无事找事,加油添醋,说人们的坏话。玉帝听了后就会给这家人降灾难和横祸,惩罚人们。所以,人们还用糖瓜、灶糖、旋子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乱说。

  有一年,有个小伙子在稷王山上砍柴,当来到朱砂洞时,忽然听到洞里有人说话,他悄悄走进朱砂洞里,可是看不见有人影,只听到一个声音在说:“灶王爷,你年年都回天宫向玉帝奏本,可是人世间那么多人,他们做的事说的话,你能记得清楚。说的准确吗?”另一个声音接着说:“不瞒您稷王爷,我当然有办法,平时人们做的事说的话,我都把记在各家各户的箱子顶、柜子顶、水缸边、炕下面、屋顶上,凡是有空白的地方,我都能写下,平时有灰尘遮住,到了腊月二十三,我把记下的看一遍,就忘不了啦!”。另一个声音又说:“哎,怪不得你记的这么准,原来用这么个好方法哟!”

  小伙子听完后,知道灶王爷的秘密了,回到村里后就告诉了大家。大伙就在这天把屋里各处的灰尘扫得一干二净,灶王爷看不到他原来记下的各种事情,加上嘴里吃了糖瓜嘴巴软,也不好再胡说了,老百姓家家也就和和睦睦、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从此,这个风俗就一直延续到今天。

七月七天河会

     每年到了七月初七这天,人间的喜鹊都争先恐后地飞到天河上边,搭成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相会。因为一年里仅有这一天,才能让多情的牛郎会见到美丽的织女。这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让天下所有人感动着。

  传说牛郎从小没了爹娘,是个命苦的穷孩子,还常常受哥哥和嫂嫂的不公平对待,分家时,牛郎只要了一头和他相伴多年的老牛。这老牛本是天宫中太白金星的坐骑,因犯了天规被贬到人间。这老牛看到牛郎的凄苦后,就告诉了牛郎一个秘密。

  牛郎就照老牛的吩咐,偷偷藏在一条河边的芦苇里,果然象老牛说的那样,午夜十分从天上下来七个仙女,到河中沐浴嬉戏。牛郎乘她们不留神,偷偷拿走了一件衣裳。洗完后,只有一个叫织女的仙女没了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等不及了,都飞回天宫。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嫁给牛郎,并让老牛做媒。牛郎这才还给织女的衣裳,乘着老牛回家。结婚后俩人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织女第二年,给牛郎生下一儿一女。

  老牛知道织女嫁给牛郎,天宫一定不会善罢干休,在感觉自己快不行时,就告诉牛郎说,它死后一定要把它的皮留下来,等到急难时肯定能帮助他。老牛闭上眼后牛郎和织女悲伤不已,忍痛留下老牛的皮,把它埋葬在屋后。

  果然不出老牛所料,织女偷着下凡和牛郎成亲的事情,终于被王母娘娘查觉,她恼羞成怒,立即派天兵天将下凡去抓织女。牛郎这时还在田间耕地,忽然天昏地暗,飞石走沙,年郎害怕家中出事,急忙往回跑。紧赶紧跑回到家中,只剩下两个嚎啕大哭的儿女,牛郎急忙取下那张牛皮裹在身上,又挑上一双儿女,飞到天上追赶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被王母娘娘在云头看见,她取下头上戴着的玉簪向下面一划,立即出现了一条汹涌波浪的天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织女也被王母娘娘罚入织布房,白天黑夜不准休息。从此,织女以泪洗面,痴心不悔,每天都望着天河对面,思念她的丈夫和儿女。

  玉皇大帝知道这事后,被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就让喜鹊给他们传旨每年七月里相会。谁知喜鹊也为这事高兴地昏了头,把“七月里,天河会”误传为“七月七,天河会”。这样,牛郎和织女只能在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喜鹊为自己的失误后悔不已,便在这天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俩搭一座鹊桥,使他俩尽快相会在一起。

  你要不信,等到七月初七这天夜深人静之时,到瓜果架、葡萄架或小树下,都能听见牛郎和织女在一起的缠绵情话和离情别绪、思情爱恋、相思之苦,有时,伸手还能接到他们哭泣时流下的泪水呢!

结婚放鞭炮的来历

         很久以前,有家人为儿子结婚,等花轿抬到家门口,双方就要拜堂时,又来了一顶跟先前来的一模一样的花轿,两个新娘子也一模一样。这下把在场的人都给弄糊涂了,不知道哪一个是真是假,两家送亲人也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是真的。

  正等双方闹得不可开交时,有位老人说他有办法能分辩出真新娘,他对两位新娘说:“谁能爬上门前这棵树,谁就是真新娘!”有一个新娘爬了几次都爬不上,急地蹲在地下直哭;另一个新娘抓住树,“噌、噌、噌”像猴子一样就上了树顶头。这时,老人拿来一大串鞭炮,让人在门口点着,叭叭叭地响声连天,树顶上的新娘被鞭炮声一惊吓,就掉在地下,顿时就变成一只狐狸。原来这是一只狐狸精,他也看中了新郎就在半道冒充新娘。

  从此,不论那家娶媳妇嫁女,都要先放一阵鞭炮用来驱赶鬼怪妖精。

“七月十三、八月十四”的来历

        人们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认为老人如果到了七十三岁和八十四时,能够度过这个不吉利的岁数“坎”,就会健康长寿。其实不论是七十三岁还是八十四岁,认为到了这个岁数容易去世,是没有半点科学根据的,哪为什么人们还要念叨呢?

  原来,七十三和八十四这两个岁数,是古代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去世年龄。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孟子活了八十四岁(公元前—公元前年)。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和孟子的实际年龄都加上一岁。如今在稷山,若是人去逝后,在实际年龄上加一岁。

  因为孔孟是圣人,圣人去世后影响巨大,而圣人去世的年龄也就成了不吉祥的数字。所以老年人一到了孔孟去世的这个年纪,就认为是个不吉利的“坎”。直接隔过这一岁,到了七十三岁时就说是七十四,据说齐白石到了八十四岁时,认为不吉利,就告诉人说他已八十五岁了。

作者系杨继红,年出生,山西省作协会员。毕业于广西大学作家班。发表作品三百多万字,多次获得全国与省市奖励。年出版《稷山民间传说》,获得运城市五个一工程作品奖;即将出版《折翅也高飞》与《稷山千古情》等著作。

(长按识别







































治愈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最好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81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