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内容 >> 佳节又重阳,都有哪些习俗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九九重阳
因为与“久久”同音
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的
所以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季节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对重阳节有着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节
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登高相传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最初始于东汉。而到了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赏菊重阳节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起源于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也有少数地方男子也佩带。
簪菊花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簪菊花的。宋代,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民间过重阳节的主要特征。纸鹞相当于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正式收割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时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
蒸米果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其做法是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搅拌,加红板糖,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祭扫祖墓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尊老敬老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退休的老人们在重阳节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本文来源:人文地理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佳药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