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寒食节怎么就被清明节吞并掉了呢

发布时间:2020-9-22 18:19:50   点击数:
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www.hldxc.com/

少时上历史课,被历史老师告知了清明节源自介子推的故事,后来再读些书,才知道介子推带来的其实是寒食节,而清明节不过是和农事相关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今天,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份殊誉来自它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吞并掉了寒食节,成功地一肩担起了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和清明节的节气风俗两个重任。

从古诗词里可以大致地发现寒食节是怎样一点点消失的痕迹:

在唐代,寒食节和清明节还是有明显的分野。

尽管寒食距离清明不过三天(寒食是冬至后的第天,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三天),但二者在风俗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在唐朝,寒食要禁烟火、吃冷饭,这也是寒食节名字的由来。与此同时,祭扫坟墓也是在寒食节要做的事情。

比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第一句就说到禁火。

再比如那首最出名的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灭掉的火不是能随便生的,做官的人家是要等着皇帝分新火的。

寒食过后的清明节就可以点起新火了。杜甫有《清明二首》,第一句就是“朝来新火起新烟”;再晚一些的贾岛的《清明日园林寄友人》中有“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再晚一些的韦庄的《长安清明》,其中诗云“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同时,清明节春光正好,正是人们出游踏青的时候。同样是杜甫的清明诗,记载的是清明节长沙千万人出游踏青的盛况:“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韦应物的《长安清明》里也有类似的描述:“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宋朝传统和唐朝无大分别。

苏轼有两首《寒食雨》写到扫墓的情形:“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还有赵鼎也有一首名为《寒食》的诗:“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也写到扫墓的习俗。

同样地也是要在清明节生起新火: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以及出门踏青:“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来自《苏堤清明即事》,作者是不太知名的诗人吴惟信。

到了明清,寒食和清明就渐渐开始融合。

一是诗作中较少提到寒食节,明代王磐有《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照例是清明节出游的景象。

二是寒食就是清明了,二者不再有区别。最典型的就是清代顾太清的《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题目是清明前一日,诗里则写道:“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清明和寒食已经融为一体了。

到了今天,我们更是只知清明,不知寒食,为什么寒食节被抛弃,而独留清明节呢?

一个原因是二者的时间上实在离得太近了,这为二者的融合创造了天然的机会。

另一个原因则要解释为什么是清明节吞并掉了寒食节,而并非寒食节吞并掉清明节呢?

其一是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古人用来引导农事生产的智慧结晶,没那么好消灭。

其二则是寒食节的吃冷饭这一习俗不为大家所喜(想想今天留下的传统佳节哪一个不是和美食关联的,就能知道寒食节可能有多不受待见),而且可能还有卫生隐患。因此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寒食节连同吃冷饭的习俗就被无情地抛弃了,而清明节则吸收了扫墓的习俗摇身成为传统节日了。

推荐两本不错的古诗词书:

一本是写得有趣:

一本是写得很美:

大宝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22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