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节日丨上元节
节日来源
天官说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辰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
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节日历史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上元节确定为重大节日。上元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朝代沿革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宋朝,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初八开始点灯,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
节日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过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药饭或五谷饭,早晨还喝聪耳酒。据说喝聪耳酒可使人们耳聪目明,因此男女老少都要喝一杯,喝不了一杯也要喝一些。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材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五谷饭代替。五谷饭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等五谷代替,意在盼望当年五谷丰登。上元节的游戏,过去有火炬战、车战、拔河等。火炬战,即赛火,看谁的火把亮的时间长;车战,就是两台牛车相撞,看哪辆车更结实;拔河时,人们分两组,各抓一头麻绳,把对方拽进自己圈内就算赢。在做这种娱乐时,全村男女齐出动,或参加比赛,或敲鼓、吹萧助威,热闹异常。取胜者便唱歌、跳舞、欢庆胜利。晚上则进行迎月、踏桥、解历数等娱乐活动。赏灯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为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多种形式。
杂耍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
猜灯谜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妙趣横生。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谢谢。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