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追忆北京护城河
十九世纪,清代同治年间东便门外的护城河。
打开古代的北京地图,就会发现作为金(-)、元(-)、明(-)、清(-)等朝代都城的北京城,都无一例外地镶有一个蓝色的边框。方形的是金代的北京,那时叫中都,长方形的是元代时的,称大都,呈凸字形的是明清时代的,名称就是我们至今依然使用的北京。地图上的这个蓝色边框,是河流的标志,尽管时代不同、形状不一,但它们都有个同样的名字--护城河。古代城市在修筑城墙时,在墙外都要开挖护城河,它是古代城防体系的一道屏障,也叫池或濠。护城河不仅具有城市防卫功能,同时,也是防洪和排水的重要渠道。
内外护城河及水源
清代末年,永定门外的护城河,河堤损毁,几近干涸。
北京的护城河,较一般城市更为复杂,不仅城外有,城里也有。这同它作为几朝故都的特殊地位有关。北京现在残存的护城河,基本上是明清时代的遗留。明清时代的北京,在城市建设上就是城中套城的格局。除了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里还有皇城和宫城(紫禁城)。有城必有池,因此也就形成了:外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宫城(紫禁城)护城河等多个护城河水系。
据考证,明代的内、外城护城河,河池距城墙20米,河面宽52米,河底距地面深5米。河帮呈垂直状,两岸河帮均用厚50公分,宽70公分的花岗岩灌白灰浆码砌。河帮上还砌有拦护用的矮河墙,护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实。外城、内城护城河总体长度约41公里左右。不过明代护城河的风貌,到清代时就已发生了变化,不少人工构建的设施已逐渐损毁、消失。
内城护城河,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改建北京城时挖掘建成的,位置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二环路。外护城河,实际上是明代嘉靖年间(-)扩建北京城时烂尾工程的副产品。
修整后的德胜门外护城河。
明代的北京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后来有人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嘉靖二十九年()开始扩建,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激起民愤,工程不久即停止。直到年才再次动工,最初规划的外城,设城门11座,设置水闸、水关多处。由于工程浩大,后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并得到嘉靖帝的许可。但后来因朝廷用兵频繁,再加上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除南面建出去了一块外,东、西、北三面一直没能再建。由此形成了北京城南宽北小的凸字形状,此后一直没变。今天的南护城河,即外护城河的主河道,起自西便门,经广渠门向北汇入通惠河。全长15.5公里,宽22-45米。沿途与西护城河、莲花河等相通。人们现在常说的护城河,是内、外护城河的统称。
其实,北京曾经也是泉城,京城西山一带,有名泉30多眼。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地质勘察部门,对当时北京的泉水进行了专门的勘察,查明北京的泉水共有眼。明清时期北京护城河的水源主要来自玉泉山及西山诸泉,当时,远在西北郊区的清水,从今天的昆明湖经过长河、高梁河,再经护城河流入城区河湖。因此,长河和高梁河在清代时,也是帝后们前往颐和园的主要水上通道。
重建的永定门和整修后的南护城河。
初夏一到,慈禧太后就带着光绪皇帝((-在位)到颐和园避暑,并处理朝政。他们坐轿到西直门外高梁桥附近的码头行宫,在此乘舟至颐和园。园中的昆明湖,是北京城最早出现的人工水库,不过它的设计理念是:既有浮漕利涉灌田,使涨有受而旱无虞的功能,又不失亭台点缀其中的湖山之美,即把水利工程建设与园林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颐和园在施工中,将古迹龙王庙加以保留,使其成为湖心岛,建十七孔桥与湖东岸相连;又仿杭州西湖的苏堤模式,修建西堤,沿堤也建了不同风格的堤桥。当年颐和园昆明湖畔附近,稻田棋布,鱼跃鸢飞,是一处极富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
水关
早年间的北京跟现在不同,市区要小得多,城墙里面是繁华闹市,城墙外面就是一派田园景象的村镇了,城墙根下的护城河,是城乡分界线。几百年前的明代,北京西北方向的西直门、德胜门城外,是个自然景观很美的地方。杨柳夹道,河湖也很多夹岸高柳,垂丝到水。道旁清溪如带,流水澄澈。河道上凡能航行舟楫之处都有河船、摆渡沿河行运。
已辟为水景公园的菖蒲河(金水河的一段)。
元代时的积水潭,不知比现在大多少倍,沿京杭大运河而来的运货、运粮漕船都停靠在这里,岸边街市纵横,商贾云集。每逢清明节、端午节,踏青游者以万计。到了明代,在这里筑城挖护城河,积水潭被城墙圈在了城里,面积大大缩小。德胜门城外这块地方在明朝时被称之为水关,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说:是水所从入城之关也,书中所说的水即护城河水。水关,实际上就是一个河水穿越城墙的涵洞,城墙外的入口处有个闸门控制水的流量,出口处在城墙的里面,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半圆形洞口,有铁栅栏直插水下。水从黑黑的洞口奔涌而出,声如闷雷,阴森森的寒气逼人,正对的一块巨大的平板石上雕刻着一只造型独特、面目狰狞的镇水兽,样子很吓人,小孩子都不敢靠近。水关的位置在德胜门西边不远的城墙下面,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后来修地铁和二环路拆城墙时消失,也可能改成了地下暗道。
西北护城河同时也是向内城河湖水系输水的重要水源河道。西北护城河,至德胜门西的水关时,分为二支:一支从水关铁闸入城,流入积水潭、什刹海、北海公园的太液池,以及皇宫大内的金水河等,成为城内河湖水道的总入口;另一支仍沿着护城河流向东南,经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至东便门外,流入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接的通惠河。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当时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沿用到20世纪初叶。
护城河水从水关进入积水潭。
在北京城墙上共计设有水关十三座,是城市进水、排水的通道。水关基础为三合土夯筑,上覆石板、石块,再覆城砖,顶部砌成券顶式或过梁式。每座水关均设二至三层铁栅栏,并派士兵看守。
皇家专用护城河
皇城护城河、宫城(紫禁城)护城河,是属于皇家水系的护城河,后者至今保存完好,前者基本荡然无存。皇城是环绕在宫城之外,拱卫皇宫并为皇宫提供各种服务和生活保障的特殊城池。明清时代的皇城内不准老百姓居住,除了中央官署和南部较大的社稷坛和太庙外,其它也都是管理皇家日常事务的各衙门机构,如米盐库、织染局、瓷器库、皇史宬(皇家档案馆)等。年清朝灭亡后,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地处城市中央地带的皇城和皇城护城河几乎消失殆尽。如今人们只能从一些尚存的相关地名和老地图上寻到些蛛丝马迹。
东皇城根旁一个小街巷,叫骑河楼。因此地在几百年前确有一骑河楼(楼阁式的桥梁),这座桥建于明代,在骑河楼街东端横跨御河,街因以得名。由于是御用桥梁,因此造得十分讲究。到了清末,桥废已久,只剩下这条街名。
明朝时,骑河楼这一带绿树成荫,河渠交错,风光旖旎,景色迷人。骑河楼西边有条银闸胡同,像小河似的弯弯曲曲,还特别长。这里在元代时是御水河的一部分,到明代时成了皇城中养马的地方。在这一地区,与皇城护城河有关的地名还有南河沿、北河沿、北河胡同以及今天还能看到点水的菖蒲河等。
进入皇宫内的紫禁城护城河,称内金水河。
宫城(紫禁城)护城河,就是故宫护城河,俗称筒子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那段称金水河。紫禁城是皇家的地盘,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是皇帝坐朝处理公务和举行大典活动的地方,后部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的生活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来戒备森严,别说平民百姓,就连品级不够的官员也不得入内,有资格上朝的大臣,到了紫禁城也是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紫禁城护城河,是护卫皇宫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修得极为下功夫。它细长笔直十分规整,河宽52米,深4米,全长3.5公里。条石垒砌的河岸,坚固陡直。引入紫禁城内的河水改称内金水河,河帮、河底均采用白石铺砌而成,河身依不同地形,或宽或窄,时隐时现,婉转蜿蜒,环抱在宫内建筑之中。
宫城护城河除了防卫之外,还有排水、防火和为故宫供水等功能。明朝时扑救宫内的两次大火,清朝时改建宫殿的土木工程,皆得此水之利。清代时,还在河中栽莲藕,岁收供宫中使用,余者卖出。宫城护城河,是北京仅存保护基本完好的护城河。
古今沧桑
历史上的北京是个多水的城市,明清时期的德胜门、西直门外,河湖之中片片蒲苇接天连地,河湖中盛产鱼虾,也是北京稻米的主要产地。当今,饱受水资源短缺和干旱之苦的北京人,一方面急切地盼望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长江水早日进京,另一方面却又连年不断地进行着传统的防洪演习。这是因为干旱缺水是近些年的事,而水患则肆虐了千百年之久,使北京人吃尽了苦头,至今心有余悸。
根据历史资料统计,从金代至年的多年间,永定河共决口漫溢次,且呈现出越来越频繁之势。在清王朝统治的年中,决口达68次,平均每4年就发生一次洪灾。尽管洪水泛滥,但水漫京城的事却基本上没发生过,这不能不归功于高大坚固的护堤--城墙和泄洪通畅的渠道--护城河。设计合理,经不断修整完善的护城河,不仅与城内大部分河湖相互连通,而且还可以经过通惠河直达京杭大运河,这就使它除了防护之外,还具备了输水、排水、防洪、通航、改善环境、踏青休闲等多种功能。护城河几百年来,与北京的命运息息相关,护城河一直肩负着护卫京城、造福京城百姓的职责。
然而,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进程中,护城河却一次次地因影响城市发展规划、妨碍交通、有碍环境卫生等,这段被填埋,那段被覆盖,变得支离破碎。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前三门护城河的消失。北京的前三门(即宣武门、前门、崇文门)外,原有一条东西向的护城河,北京人习惯地称其为前三门护城河。它是明朝永乐年间,为迁都对北京进行改建时挖掘的。在没有修建外城的明初,它曾是护卫北京南面的屏障,明代嘉靖年后,随着外城的修建,它成了惟一一条横穿城内的人工河。从南方北上的漕船,也要经过这条河的东段进入内城,给皇家运送粮草,同时还具有排泄洪水的作用。明清时期,前三门护城河也是市民游览的好去处。每到冬天,前三门护城河都开辟冰上运输线,还设冰车供人游玩。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祭祀先人的中元节,前三门护城河是人们放河灯、赏河灯的地方。虽然,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曾对前三门护城河进行过整修疏浚,然而年后却突然将明河改为暗沟,从此,流淌了几百年的前三门护城河,在地面上黯然消失。
这种状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所改变。90年代,相关部门完成了对故宫护城河的治理,皇城护城河后门桥周边水道得以恢复。进入本世纪后,情况则大为改观,年由官方制定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首次将水系保护作为一个专项规划列入其中。水系保护规划的目标是,重点治理和保护与北京城市历史沿革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并尽一切可能部分恢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水面。就在同年,天安门东侧属于紫禁城护城河一部分的菖蒲河首先受益,已被盖板和临时建筑压在底下的菖蒲河,由暗河重又恢复成明河,并进行了绿化、美化,成了水景公园。南北护城河的治理也已初见成效。前三门护城河予以恢复的长远规划也已提上日程,正如一位相关人士所说:我们设想在长远的某一天,前三门板楼寿终正寝时,把前三门护城河河道重新亮出来,近期要控制该地区的开发建设。
哪家医院白癜风好治治白癜风哈尔滨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