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你知道鬼节的来历吗海宁人要在今天做
今天是农历7月15号中元节,也是俗称的“鬼节“。关于中元节的传说有很多。而且关于过中元节的习俗也各不相同;下面就带您介绍中元节的来历和海宁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的传说之一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中元节的传说之二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
“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堕落至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
中元节传说之三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民间也叫“鬼节”,既祭祀逝去之人,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即七月原是小秋,有一些农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按照民间习俗要祭祖,向老祖宗汇报丰收的喜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不忘本”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祭祀祖先也因此成为七月半的主题内容。江南农村一带的七月半主要是祭祖先和吃馄饨,有的地方还会放河灯。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清·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诗中描绘的就是古时中元节的盛况。
海宁中元节的习俗
在我们海宁,中元节则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过节前一天晚上,由家中的老人主持操办“赕佛”,向祖宗祈福。准备好四样新鲜的水果,如水蜜桃,象征以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如甘蔗,则暗示着以后的日子节节高升。如苹果,则隐喻着家人平平安安。如桂圆,则预示着团团圆圆,早生贵子。还要准备好四样糕饼,名头叫得响,意思要吉利。如状元糕、步步糕、芝麻糕、香糕。每样水果糕饼都要装得满满的,最好从盆子里高高耸起。这里又有一个名堂,叫做“盆满钵满”,讨个好口彩。这天晚上的“赕佛”,家家都很大方。
吃馄饨是江南农村过七月半的必要节目。在农村有“苦粽子甜馄饨”之说,意思是端午节吃了粽子就要开始农忙受苦了,而七月半时则蚕茧已丰收,农忙已结束,人们可以犒赏一下自己了。这两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乡亲们为了表达情谊,还会相互邀请或分送共享自家的馄饨。
馄饨,古人称其形“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馄饨”又与“混沌”谐音。盘古开天,混沌初分,吃了馄饨可得聪明。民间还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新天地的喜庆象征。
糖馄饨要先给“祖先”品尝,海宁俗称“拜太太”。等祭拜结束,方能大快朵颐。
祭拜结束后,最神秘的就是到河边放河灯了。上元(元宵节)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一些地区,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亡魂。
在我们海宁,放河灯还有另外一种仪式。即当家人用一个面桶放到水面上,里面放上红烧肉、红烧鲫鱼、毛豆腐、青菜、韭菜、豆芽菜。十二个酒杯,一瓶黄酒。之后,点燃蜡烛,转动面桶。此时,当家娘娘带领孩子们双手合十祭拜河神,祈求平安,保佑孩子们不要意外落水。当水桶随着水流在河上静静的漂浮着,一切都是那么的安详。
图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合作媒体:点击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详情如何治疗白癜风呢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