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风俗逸事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道家说中元节,释家说盂兰盆节。民间把中元节、清明节和寒衣节合为三大鬼节。
鬼,归也。起先并非现在通俗意思。是指生命回归到那出发的地方,归于道。人死,魂归于天,魄归于地。道家看来,一切众生由天、地、水官统摄,三官大帝对应尧、舜、禹。传说这三官诞辰分别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此这三天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太上三官经》里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以上这些都是书本上读来的说法,实际没有切身感受,毕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几经折腾,现实与书本里的过去无法一一对照,各地也是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意思还是一样的,这七月半就是纪念老祖宗的节日。可能在太仓这月半的氛围不算浓厚,许多年轻人恐怕都觉这日子平常不过,就算知道的也都是和西方的万圣节相提并论,实在有些对不起老祖宗。
在我云南老家,月半可不像太仓一样只是祭祀一顿罢了,这半个月会是很忙碌的。七月初就要接老祖宗们回来,怎么接呢?就是摆一桌菜蔬,茶酒具齐,酒席还要摆到大门外去,嘴里要念念有词,就怕漏了哪位,毕恭毕敬磕过头,算是迎了老祖宗们回得家来。要是接晚了,乡邻要笑话老祖宗都在街上游荡半日,可是要生气的。接回了祖宗,这半月就要当作先人都在家的,连说话都是有忌讳,不可乱说,老祖宗是要听见的。这早晚还要磕头祭祀,但凡是吃的,哪怕泡了碗面,都要先供奉先人后才能子孙吃的。
那先人们在家呆哪里呢?我老家户户中间堂屋都是用来祭祀天地祖宗位置的,那是一家最神圣庄重的地方,不能喧哗,不可嬉笑的地方,小孩子从小都晓得那里关乎一家运势。堂屋正面墙上是红色的天地牌,中间大字竖排“天地国师亲位”,这老师是和天地国在正中间,左侧才是祖宗姓氏牌位。天地牌下是个贡桌,放香炉,祭祀摆酒菜。
七月半这半月每顿饭都要先祭祀老祖宗。茶前酒后各三只小杯子在最前,然后三碗米饭三双筷,筷子摆放也是有讲究的,筷头朝前,祖宗拿起来顺手,然后才是依次摆菜,最后还有半碗清水。待烧过纸钱,在家子孙磕头后,再挨个挪一下杯筷,示意祖宗停手,每个杯子倒点酒水夹点饭菜到半碗清水里,然后倒到大门外,烧一副纸钱,算是施舍路上无家可归的野鬼。
这半月天天顿顿如此。
待到月半最后一天,是要款待接回家的老祖宗吃一顿全席的,算是有接有送。供奉的菜以传统的八大碗为主,记忆里比过年还要丰盛。贡桌边还要摆上一圈高脚凳。“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毕恭毕敬。那时候父亲一个人要忙活一整天,下午三四点钟菜陆续上桌,都齐备了,父亲一个人点根烟默默坐在堂屋角落,像当真看到先人们吃饭一样。
老祖宗们酒足饭饱,傍晚再带上子孙孝敬的金银,从哪来回哪去。云南偏远,山人思想进步晚,幸而保留许多旧习,尤其在祭祀上。妻子笑话,说要是有冥界,那定是云南人最多金。确实,七月半那天,云南家家户户光烧各类冥币所余的灰烬,可装上一麻袋。最后燃尽的灰还要不辞辛苦送到大河里,顺水流走。民间相信每条河都通往阴间的。有些讲究的老人,还要弄些类似扁担的东西,是怕老祖宗东西太多,拿不动,可以挑了去。一个苦瓜剖成两半,做成船,回去方便。
钱穆先生说,中国人不同西方,西方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存在,天堂或地狱,这个思想让西方人不至于追逐短期利益。中国的阴间是释家引来的轮回观念,也不算是土生土长的思想。总之西方人因为灵魂的不灭,短暂的生命才不至于毫无意义。但儒家不说灵魂与肉体,说心,仁心。如何才能在魂魄归去后还能存在呢,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七月半的祭祀就是那些死去先人的复活。我的生命来自于我父母,父母的生命来自他们的父母,以此追溯。向下,我女儿的生命来自于我与妻,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长长生命里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我的存在就是祖先生命的存在。而我们每一次的想起,就是先人的一次复活。《左传》说永生有立德、立言、立功,但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亦如你我。七月半纪念祖先的道理与迷信和鬼神无关。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芸芸众生平凡生命的意义,平凡人永生的方式。
介子君有话说:
这篇文里写的是云南的七月半风俗。小编想问问大家,在太仓,或者说江南一带,七月半除了祭祀还有什么风俗呢?古时,是不是也是有放河灯之类的活动?如果你知道,请留言给介子君吧。
(编辑介子)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治疗白疗癜风用那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