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快过年了,邱县的这些节日习俗,你都知道吗

发布时间:2017-3-28 3:36:15   点击数:

冬至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个吉日,应当庆贺,遂变为节日。其俗有敬师长、包饺子安耳朵,媳妇必须住婆家(不然会妨公公),向老人献衣帽鞋袜等。

腊八佛教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之日。每逢此日,佛寺都要诵经,浴佛,并仿效牧女献乳糜的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煮粥供佛。至明代,这一习俗推广到民间,并流传至今。是日,家家用黏米加枣、豇豆、花生米等煮粥,吃腊八粥以作纪念。另外,人们还有用醋腌蒜的习惯,到春节,蒜即变为蓝绿色,既好吃又好看,醋含蒜味,醮饺子吃非常美口。

祭灶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称过小年。关于灶王爷的说法不一,本地传说灶神叫张禅,人们叫他张大郎。为人尖刻、不务正业,先后休掉郭丁香和李满堂两个妻子,家业荡尽,讨饭为生。这年腊月二十三,于一尼庵前排队求舍粥,轮到他,粥已光,饥饿晕倒,醒后见前妻郭丁香正喂他,羞愧难当,钻进灶堂,后痛改前非。玉帝知道后,封他为灶君。老百姓怕他本性难移,每逢祭灶时,总要供上糖瓜,粘住他的嘴,而且很晚才祭,意思是上天时间晚,说人间坏话的机会少。有的地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然邱县与之相反,祭灶均由家庭主妇操办。祭灶毕将旧灶王像烧掉,年三十再换新的。

除夕大年三十叫除夕。家家贴神像纸马子,烧香上供。祖宗供枣山、干鲜果等;天地神供花糕、面鱼;财神供面刺猬等,燃放鞭炮,吃水饺。担水扫院子,挂灯笼,贴对联。晚上守岁,老人给孩子们压岁钱。近些年全家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大年五更的饺子。有的全家围在一起喝团圆酒,有的街坊邻里、亲朋好友聚集一起喝酒,畅谈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儿童们则提着灯笼在街上玩耍。是夜,街道路灯通夜明亮,各家大门、庭院、屋内屋外明灯蜡烛,香烟缭绕,欢声笑语,十分热闹。当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敲响零点钟声时,一阵鞭炮声响彻大地,将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家家起五更,人人穿新衣、拜祖宗、祭天地,燃放鞭炮,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然后吃“五更饺子”。

饺子用七样纯素菜调制馅。其中一个饺子内包一枚硬币,谁吃到取吉利,一年内有钱花。饭毕,年青人走街串户向本族和街坊长辈磕头拜年。到街坊家后,首先向祖宗轴子跪拜四叩首,然后再以辈份排列磕头。家有丧事,3年不起五更拜年。初一忌在外人家吃饭,忌说不吉利话,忌打破东西,忌扫地,出嫁闺女忌和母亲见面,忌打骂孩子,忌作针线活。这天,人们要尽情的娱乐玩耍。

初二,出嫁闺女走娘家,人们也开始走亲访友拜年,直到初七才见稀少。邱县有的地方初三为上坟日,不拜年,初五叫破五,这天不吉利,也不拜年。

破五正月初五为“破五”。旧时的风俗是初五以前妇女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过了初五这天就不再忌讳,故而叫破五。本县另一传说是,这天是姜子牙老婆的生日。姜子牙不得志,老婆嫌弃,婚裂他适。后姜子牙保周有功,奉上天御旨持封神榜封神,姜妻也前去讨封,姜就封她专吃大粪。故而这天早起家家燃放鞭炮崩打粪堆,为的是不让姜子牙老婆把粪吃掉。

捏老鼠嘴据传正月初十老鼠娶媳妇,儿童们晚上在磨眼听老鼠娶媳妇的声音。家家捏饺子,谓“捏老鼠嘴”,咒其不再危害于人。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花灯节。正值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和春节相接,自古以来一直是十分隆重的节日。有玩龙灯、舞狮子、吃汤圆的习俗。关于它的来历传说不一。一说汉文帝戡平“诸吕之乱”,正是正月十五。每年是日,汉文帝就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庆祝纪念。因正月称元,故汉文帝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道家说正月十五是上元天官生日。佛教有正月十五观看佛舍利放光雨花之举。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故而有放灯之俗。

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制造出各种精美的、奇异的花灯,以及各种鞭炮和焰火,来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仅花灯就有龙灯、孔雀灯、鱼灯、兔灯、西瓜灯和各种历史人物的走马灯,也有灯树、灯楼、鳌山、牌坊等;有的悬挂灯谜供人猜测取乐。近年来人们利用声光电制造出各种活动灯。此外,人们还为元宵节创作了绚丽多彩的歌舞表演,高跷、旱船、狮子、竹马、花车、秧歌争相献技。不论农村和县城,劳动一年的人们都尽情玩耍。亲朋相聚,吃元宵,喝节日酒,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

在农村,晚上看罢灯,将神像烧掉,谓送神归天。夜深人静时,卷起祖宗轴子,燃四根香,在村外十字路口烧纸,送祖宗归位,祈求祖先保祐全家平安。本县西北古城营一带村庄,则是十六日早晨送祖宗轴子。

烤百病正月十六,人人争相早起,各家围在巷口或十字路口烤火,曰“烤百病”。据说可以把身上的百病烤除。同时将饺子和其他食物烧着吃,也有保存下来的,说是吃了可以治百病,比吃药还灵验。有些人还要到村外走一走,说能把百病走掉;把地上的草连根拔掉,可以拔掉病根。这种习俗意在驱除病魔,祈求健康长寿。

立春旧时立春日,官长率士庶于东郊执彩杖鞭打泥塑春牛,故而也叫“打春”。这种活动今已消失。

祭仓官正月二十四日谓仓官生日,下午家家打扫院子,以柴灰围三层圆圈谓围囤。晚上,院中设香案燃灯插香,奉供品和五谷、磕头祭拜,曰添仓或填仓,祈求五谷丰登,仓满囤流。家家用玉米面或粘面蒸灯盏,点燃放于大门礅,允许小孩到各家偷抢。

二月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正是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这天妇女要停止做针线活,怕扎龙眼,忌磨面、防打雷,以此来助龙抬头。祈求龙布云作雨,保祐丰稔。旧时有引龙求雨活动,今已绝迹。是日,出阁闺女回娘家,农家炒豆做酱。

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之一,因为寒食节靠近清明,而古人在寒食节的活动往往延续至清明,遂渐成节日,后人渐渐将二者混而为一,把寒食节的风俗看作是清明节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还有一部分人把清明节叫做寒食节。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代介子推的。相传介子推为晋公子重耳从亡之臣,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愿邀功求宠,隐居绵山。重耳三请不至,举火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不改初衷,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天禁止烧火做饭,后相沿成俗,称寒食禁火,后代又发展成禁火三日,只吃冷食,成为寒食节的主要内容。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扫坟墓,为墓地除草添土。旧时这一天还要进行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等娱乐活动,又汇聚了植树插柳的内容。现在吃寒食的习俗已被去掉,扫墓祭祖久传不衰。

解放后,人们赋于清明节以新的含义。每年这天,机关、学校都要组织人们到革命烈士陵园或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墓前敬献花圈,打扫墓地,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就成了追念革命先烈,学习前辈高尚品德,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日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相传为纪念战国时代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屈原投江忌日,群众多以粽子互赠亲友。旧说,五月为恶月,五日为恶日,即仲夏之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毒害,宜于除瘟避毒,人们插艾叶于门首,曰避邪,小儿以彩线系于手脖,曰长命缕,喝雄黄酒,曰辟五毒。此俗已渐除。

五月十三俗传,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圣帝君圣诞,又说是关公磨刀,单刀赴会向龙王借磨刀雨的日子,本地人还说是关老爷杀老婆子的日子,关婆子哭的泪如雨下。不论哪种说法,历年这天也确实多下雨。旧时人们在这天要到关帝庙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解放后,庙被拆除,这一活动也慢慢消失。

六月初一此节形成较晚,清光绪年间,此地瘟疫流行,死伤惨重。传说仙人指点,此灾需过了年才消。时正值五月中,如等过年,此方人早已死尽。有人建议,待六月初一日,按正月初一之例过年,借免灾疫。自此之后,形成“半年节”,家家改善生活。

乞巧节传说七月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民间有祭拜的风俗,未婚女子聚在一起乞巧。乞巧的方法有浮针试巧,穿七孔针乞巧等。是日夜,青年男女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老奶奶则给儿孙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中元节道教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星君生日,佛教以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均为超度亡灵,追荐死者,故民间把七月十五称为“鬼节”。阎王开放鬼门关,家家上坟祭祖。

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亦称仲秋节。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所以又称团圆节。中秋节食品最突出的是月饼,相传始于唐高祖李渊。还传说,元末人民不堪忍受统治,高邮人张士诚为了暗中串联,利用中秋节互相赠送月饼之机,在其中夹一纸条,约定中秋夜起义。从此,便形成了每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日晚家家品尝月饼,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宾朋宴饮,老幼欢乐。岁岁赏月,年年团聚,至今仍是人们普遍欢度的重大节日。

重阳节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名重九,据“五行”说,九是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有登高赏景、饮菊花酒的习俗,意在长寿和高升的好兆头。

20世纪90年代,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号召社会要尊老敬老。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三冥节之一,家家上坟祭祖。人们认为,冬季来临,祖魂也需御寒,故要象征性地为先人送寒衣,用五彩纸做成衣帽服饰等,焚于墓前。解放后,礼节简化,只添坟烧纸而已。

来源:《邱县非遗》

编辑:张一帅

责编:杨勇

策划:路晓彬刘洪涛

审核:郝付军

长按识别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好价格便宜
白癜风有什么特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71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