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元节不做胆小鬼
说到“鬼”,想必大家儿时也都有过怕鬼的经历吧,也曾经不敢一个人去厕所?害怕有奇怪的东西突然出现?纠结过单眼皮的鬼会不会比双眼皮的鬼更可怕?如今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把“胆小鬼”特质“遗传”给了你的宝宝?
最恐怖的“鬼”
最惊悚的恐怖片往往不是一个怪物僵尸晃来晃去,而是谁都不知道恐惧的对象长什么样子、什么时候会出现。
鬼存在于孩子的想象中,看不见摸不着。如果能引导孩子把他害怕的鬼形象化地从内隐的想象「外显化」出来,恐惧感就能降低很多。
而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左右脑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协同运作、整合自己经验的过程,反而可以促进孩子的心智成熟。
孩子不敢想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敢想怎么办,其实,起名字就是个好开始。
那我们管他叫什么呢?讨厌鬼?吓人鬼?恶心鬼?还是就给他起名叫「那个鬼」?
引导之后,想啥时候改名字就改名字,甚至可以起很搞笑的名字。
通过形象化带来的,是一种掌控感。
甚至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看到鬼了,不要害怕,不要大叫,以免把鬼吓跑了,悄悄给我打电话,我们跟踪鬼,活捉它,然后放到网上去卖。到目前还没有人真正见过鬼,一旦我们捉到了,绝对能卖个好价钱。
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孩子的恐惧感。
“鬼”该怎么画?
想象不是无中生有的,其鬼怪形象必然来自记忆提取的碎片化表象的捏合,或者是直接引用了某个镜头,其余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脑补。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个形象也具体化出来,虽然孩子还无法运用幽默的力量,但可不可以用安全的可爱的形象代替呢?可以诱导孩子把鬼的形象画出来,同时家长在旁边陪伴、安慰、逗孩子笑(弱化刺激)。画得萌点儿,然后让孩子跟着画,俩人开始编各种关于“萌鬼”的温馨小故事,也可以在旁边画森林草原太阳房屋河流以及各种小动物,最后连同妈妈爸爸一起画进去,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玩耍。
将“鬼”人性化
这个鬼有同伙吗?
他有朋友吗?
他为什么这么生气,要到处吓人啊?
一边问,一边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猜测,也同时画出来。
这个过程其实是帮孩子感觉到,他害怕的鬼也有鼻子有眼、有生气有难过、喜欢恶作剧吓人、有朋友有爸爸妈妈,那么孩子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同时,这样也能让孩子从鬼的角度去想,鬼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是不是也是自己害怕才吓人的?
是不是因为他没有朋友啊?
“鬼”不会凭空而来
有很多时候,孩子对鬼的恐惧是有现实原因的,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
比如家里有人去世、生病,会让孩子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家里关系紧张,孩子会希望得到陪伴和照顾。于是,在让孩子画鬼、说鬼的过程中,孩子设计的鬼身上的故事或者自己身上的故事,都有可能跟自己的现实恐惧有一定关系。
他为什么会来吓你啊?
他什么时候会出来吓人啊?
这些问题,都可以帮助家长从「鬼的角度」来探索孩子害怕的原因。
当然,父母也不要过度解读孩子的故事,父母在生活中多留意值得怀疑、比较明显的点就够了。
在故事中给孩子力量
假装你现在拿着的是魔法笔,你在鬼身上画几笔,把它变成特别搞笑,你想起来就觉得很傻很呆的样子,你会怎么画?
这样,孩子能把恐惧的形象改变成搞笑的形象,并把两者建立起联系,以后想到鬼,就容易想到这个搞笑的形象,就没那么害怕了。
家长可以让孩子画出来,然后挂在自己家里作为「镇宅之宝」。
他原来是害怕或没朋友才出来吓人的啊,那我们跟他看看能不能帮帮他呢?
这是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学会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练习引领矛盾化解的技巧,这对现实中的社会交往会有帮助。
把主导权交给孩子
以上方法并不是要孩子接受世界上「没有鬼」,而是通过形象化方式让孩子自己感觉到,想象的鬼其实跟生活很近,也用自己想象的资源去帮助自己抵抗想象的恐惧。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有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孩子想出的方法才会更有效、更容易相信。
你告诉他没有鬼,告诉他不要信,都是没用的。那些只不过是话语,是知识,那不是他们的“体验”。当然也不要顺着他们说有鬼,更不要“因势利导”,利用孩子的恐惧来达到任何“教育”的目的,例如背几遍乘法口诀鬼就不来了,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不用特殊“干预”,随着孩子心理人格上的发展,其怪自败。而且时间都不会太长,分分心,多陪陪,多安慰,多游戏多社交。这种恐惧情绪也就几周,多则几个月也就过去了。乱干预反而不好。
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