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元节,让我们谈谈如何面对死亡
1.
前段时间,大学同学搬家了,
我们这些朋友被邀请去庆祝她的乔迁之喜。
小区是新建的,比之前的好了不少,同学住在15层,坐电梯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小区电梯没有14层,准确来说,是和4相关的层数都没有。
是的,不管是挑手机号,还是车牌号,我们都忌讳4,因为谐音,总能让我们联想到死亡。现在索兴就把4去掉,好像这样,死亡就真的不存在,不用去面对一样。尽管知道人终有一死,却很少有人能够直面死亡,这是我们非常避讳的东西,而这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问题。
周国平说,我们无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可以克服对恐惧的恐惧。
2.
人生中第一次正视死亡是大学毕业那年,
那年姥爷84岁,正是我们所说的坎儿年。
随着姥爷病情的起伏,我们的心情在阴晴间不断变换,那年春节过得也是忐忑不安。平安度过春节,让我们感觉迈过了一道坎儿,而随后的急转直下,又把全家带入绝望。这种起伏扭转,相信是每个病人家属都有过的感受。
故事的最后,姥爷还是走了,当心电图上的波动逐渐减弱,变成一条直线,我从姥爷的脸上看到了平和,那也是我第一次发现死亡并没有那么可怕。
回想生命的最后,每次去看他,他都处于昏睡状态,身上插着无数管子;偶尔清醒,状态也很不好,有些治疗创伤是很大的。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不会康复了,只是机器在维持他的生命。那个时候觉得,可能告别是最好的结果。
3.
世界上每1秒钟就会出生一个人,
每3秒钟就会有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
可以说从出生开始,每一天都是向死亡迈近的一天。
而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有时候会忘了人是会死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会为了工作忽视朋友,为了聚会而不陪父母吃饭,因为我们觉得我现在工作,交际,是为了忙事业啊,等我有经济基础了再来孝敬父母。
但你没有想过,生命是何等脆弱,死亡往往是一个瞬间,就突然降临,而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更好的思考生命的意义。正如欧文?亚隆所说,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没;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4.
从《奇葩说》中对死亡的探讨,
到在行做的生命最后的60秒,
现在,人们逐渐开始去直视死亡这个话题。
但早在去年,我就遇到了这样一本探讨衰老与死亡的书——《最好的告别》。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我想医生来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一定感悟更加深刻,毕竟,他们每天都在面对死亡。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告诉我们医学的局限,当生命无法独立自主的时候,如何优雅跨越。
中元节,我想跟你谈谈死亡,而就像阿图医生所言,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湛庐君在这里整理了读者们对于《最好的告别》的讨论,关于如何面对死亡,如果你有想要分享的感悟或故事,请在留言,我们会挑选出评论获赞前三名的读者,送出《最好的告别》。
劈头士左小姜看得几度想哭,非常可怕的书,关于衰老、死亡、养老和临终关怀。而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作者是用真实故事的方式一一道来,不是抽象的,而是代入感极其强烈。有一句话把我打得很重:“一个60岁健康人的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也只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1/3。”这本书恐怕还会看上几遍。
刘苗喵有人问我,你看了这本书为什么会难过到这种地步?是它写得太感人?是它写得太现实让你想到死亡所以难过?我只想说感同身受,书上写的大部分问题都出现在我的家庭,但是没人能察觉得到。
偶遇我的父亲罹患膀胱癌已是弥留之际,父亲一直酷爱读书,把这本书读给他听,我想一定是对他最好的告别。
刘忙.exe打算在40岁、50岁、60岁的时候分别再读一次。人终有一死,如何舒服体面的离开以及如何正视身边人的离开是一门值得提前掌握的学问。
洪颖我之所以对死亡这个人类的终极话题越来越感兴趣,是因为在陪伴父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们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在这条赴死的道路上,某种意义上,只能是自己孤独面对,别人的帮助起不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觉得坦然面对死亡需要信仰的力量。
小乔现代医学常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一点微不足道的好处,优雅的跨越生命的终点需要明白,有时候相比于健康,更重要的是幸福。
当生命只剩最后60秒,你会去做什么?
参与方式
在文章底部直接留言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专题文章
新书
书单
读书拾慧
精要主义
双脑记
简单的哲学
千面英雄
共享经济
星际穿越
语言本能
最好的告别
人工智能
指数型组织
为未知而教
跑步
互联网
大数据
游戏化
???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
联系邮箱:zhouyi
cheerspublishing.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北京的白癜风医院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