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今日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民间习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登 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插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3著名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唐?
王维
《九日齐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
唐?
杜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宋?
李清照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
明末清初?
顾炎武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
毛泽东
4今日之花——茱萸
初识茱萸是在王摩诘先生的诗句中。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时的第一印象是茱萸应是一种灌木,是和老将军廉颇先生负荆请罪时所背的荆条类似,因为都是古人能插在后背上的。这种联想是基于年少无知,没有行万里路之前,纸上得来终是浅。一直等到长大后能挣到钱了,自己也能够主宰自己的双腿时,遂走过长满茱萸树的秦川,跨过开满茱萸花的重渡沟,最后又登临了挑起过王摩诘先生诗情的云台山茱萸峰,才算彻底对那种唐时就已活跃在诗词中的植物有了个清晰的认识。某一种茱萸的枝条,是能够作荆条用的,并且那枝条上还长满了尖刺。想来如果当年的廉颇老将军背的就是那种茱萸枝条的话,是可以看出他谋求将相和解的真诚的。这种枝条上长满尖刺的茱萸品种,旧时的燕赵大地上一定会有,因其满身尖刺,故茱萸又俗称“鸟不踏”。
茱萸之于重阳,犹艾草之于端午,皆体现了草木与节日的缘分。茱萸的花果能开结在唐诗中又是茱萸的幸运。翻查茱萸一物在旧时的用途,即可见其备受重视的必然性。曾经的茱萸,因被赋予了避邪意义而适宜佩戴;因有药用价值故被收录于本草;辛辣品种茱萸可作调味料,甜茱萸果则可被泡制成茱萸酒。唐时的著名隐士寒山就常喝那种茱萸酒。有诗为证:“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诗中可以看到,那暖暖的茱萸酒还是一种不错的补品,虽然不是长生酒,但养生的功效倒是显而易见的。于此可以看出在大唐的地面上,茱萸一物备受时人重视的程度。
再把思想的镜头拉回到唐朝某个重阳日的云台山吧!是日,在通往茱萸峰的山道上,无论是衣着光鲜的官贵,或粗衣鄙履的山民,都活跃在一样的氛围中。或身插茱萸枝,或腰挂茱萸囊。兴者歌于途,累者休于树,前呼后应,拄杖曳藤,伛偻提携,往来不绝。那竞相登高的场景,直如一幅质朴、自然、和谐、大同的美妙画卷。至于终有登顶者,目极天外,泣涕涟涟。遥念远方的兄弟,感叹“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每逢佳节倍思亲”之真情,认真想来,皆要比当今的北京白癜风可以治好吗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2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