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传统节日中元节都有哪些习俗

发布时间:2016-10-25 10:42:43   点击数:

中国有不少传统节日,像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元节、中秋节等等,“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也是流行于中华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说到“元”字,也自有一番由来……

元的字体演变

甲骨文中,“元”字在人的上端加一横,为指事符号,代表人体之顶、头部。造字本义是指名词,头、头部。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整体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说文解字》:元,起始。字形采用“一、兀”会意。古今同义,现在仍指头、首、始、大,也指钱的数量单位。

而在中元节这天,传说阴曹地府将会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那么,中元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1

七月半做普渡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随处都可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渡”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渡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渡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渡称为“庙普”。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普渡祭品

2

祀先祭祖

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祭祖是中元节习俗之一,中元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

3

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魁星”是一个汉语词语,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汉族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古代士人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4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5

捏面鱼儿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还有用面捏花鸟鱼虫的,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如今,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字知者,知字也

知字者,成长也

欢迎







































白癜风遮盖
夏季白癜风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20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