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鬼节为什么要吃鸭子?
中元节又称壮族“团聚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本是汉族的祭祖节日,后来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包括壮族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在这一天祭祖。
在广西,中元节一般提前一天,也就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过,又叫“七月半”“七月节”。传说,以前广西老百姓也在农历七月十五过节。到宋朝末年,南方战乱,广西老百姓正准备过中元节,听闻元军大举进攻岭南,为避战乱,只好提前一天过节了。后来便一直延续下来。
在广西,中元节是个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无论家境如何,都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
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灵魂会到天上去,由天上管着;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亲。于是,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完乞巧节之后,家家都忙于筹办给祖宗祭拜的活动。
中元节的过法因地而异,最具普遍性的是: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治家本事;七月十四、十五,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因此,有的民俗学家将壮族“中元节”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
现在中元节依旧。不过,人们已不信鬼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逝者的缅怀,求的大多是亲人团聚,共同祈盼的是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团圆。
中元节重“孝”
许多人不知道,“中元节”其实是中国道教的叫法,佛教则称之为“盂兰盆节”。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修成正果后,他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经师尊释迦牟尼训示,目连尊者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为先,所以使中元节蒙上了浓浓的孝教色彩。自唐宋以后,七月十五还被一些地方政府和家族借用,作为集体祭祀先烈和忠孝大德之人的节日,这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中元节又是个祭祀国家和地方的忠孝大德之人的日子。这里说的忠孝大德之人,并不仅仅是指家庭伦理范畴中的忠孝之人,还指那些曾经为国家、集体、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地方安全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
从这点上,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现在,民间的中元节,已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为啥要吃鸭
据老人说: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鬼节时一定要吃鸭子。久之,吃鸭子就成了过“鬼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如同年三十吃饺子一样。也有一些当地人说:七月十四吃鸭子,主要因为在广西无鸭不成席,在七月十四这样敬天地祭鬼神的大日子里,怎么可以没有像样的祭品来供奉祖先呢!
迷信说法当然不可信。民俗史专家认为,中元节之所以要吃鸭子,是因为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会买上一些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他们通常把鸭子放到稻田里,让鸭子吃掉田里的谷子和蚯蚓。种晚稻时,农民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
还有一说,因为中元节正值鸭子当季,正好用来祭祀。广西大部分是水乡,养鸭多。以前,人们都是从开春时候,即三四月份开始养鸭子,四至五个月后,也就是中元节这段时间,鸭子长大了。由于古代人们生活比较贫苦,只有到节日才舍得杀鸭子吃,所以,一到中元节家家户户就杀鸭子。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北京主治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