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知识大盘点

发布时间:2016-8-20 14:37:37   点击数:

中元节知识大盘点

中元节是什么节?每一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7月半。

节日由来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

道教盛行后,傅会传统,创建了天、地、水三宫神祗。听说天宫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宫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宫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按佛教典故,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1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2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观察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因而就应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惋惜饭菜1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类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知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很多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1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气力,因而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步构成一种民间风俗,每一年到了农历7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长此以往,就构成了鬼节的风俗。融会七月祀鬼之俗演化成民间的鬼节,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间的鬼月俗信与此中元节、盂兰盆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华夏民间文化礼俗的一致,使它们迅即得到广泛的认同。二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间的鬼月有了成为节日的重要时间契机。节日的确立需要肯定一个固定的节期和具有它特有的节俗,佛、道两教一同肯定了七月鬼节的固定节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的打醮等仪式活动又成了这一鬼节特有节俗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这1名词也为民间接受,成为这1节日通行的称呼。

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进程。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步世俗化,与民间的鬼月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从此,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盛大的民俗节日。

历史发展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朝定型成熟。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当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御寒。

在20世纪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烈。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风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风俗直至民国时期依然是乡村中元节风俗的重要内容。抗战成功后,各寺庙还增加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魂。

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种别的非物资文化遗产。

来 源: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编 辑:崔铁女

审 核:胡玉岗

长按“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4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