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中秋起源于何时,团圆赏月何时成为民俗节日
澎湃新闻记者杨宝宝
中国人对月亮的重视一直都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秋日月圆时,今年的中秋节和十一国庆长假相遇,形成了一个8天的大长假。
上一个黄金周七天长假还是年初农历新年,当时新冠疫情爆发态势下,很多人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计划,春运期间旅客发送人次减少到上一年的五成。8个月后,当长假再度“回归”,恰好与象征思乡、团圆的中秋相遇,许多人选择与家人相聚,“回归”中秋最传统的庆祝方式。
中秋起源于何时,又是何时成为团圆赏月的民俗节日?在中秋到来之际,澎湃新闻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
中秋起源于月亮崇拜
“中秋节的产生和中国古代的月亮崇拜有关。”田兆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早在《国语·周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这里的“夕月”就是指“拜月”。
年秦淮中秋诗会,祭月仪式。视觉中国图
“帝王为什么要祭月呢?一种说法是,要报答月亮之恩。我们现在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几乎没有什么人给月亮表功的。但是古人不一样,他们认为日月同样有功于人类,只不过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互补自然规律,不可偏废,必须阴阳和谐。日月同样给世界带来光明,日月相继,晚上带来光明,所以叫夜明之神,夜晚带来光明同样是大德,所以要祭拜答谢。”田兆元解释,我国古人很早就从观察月亮的圆缺和运动规律中总结出历法,并在阴历的基础上,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
因为月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许多传统节日都与月亮有关,“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都是重要的节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孟秋、仲秋、季秋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
“起先人们庆祝仲秋,也是感报大自然的回馈,因而中秋追溯源头,最初也是有感恩的主题。但现在这层意思被冲淡了。”田兆元说。
唐宋才形成“团圆”为习俗的中秋节
那么,现在以赏月、团圆为习俗的中秋节是何时形成的?
虽然先民的“月亮崇拜”出现得非常早,但中秋节的形成却要到很久以后。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近世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其中,中秋节形成最晚。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尚无踪迹。到唐宋时期,以赏月为中心节俗的中秋节才出现,明清已经上升为民俗大节。
“到唐宋以后,中秋节才出现团圆的含义,此前并没有特别强调这一天。”田兆元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经济发达,人员流动加大、人员外出变多有关,“唐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家乡的概念。”
从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月”与思念之情的紧密连接。唐代诗人王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在《秋夜》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张九龄在《望月怀远》开篇就写出如今仍常被引用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到了南宋,外族入侵,百姓饱受离乱之苦,思乡之情更甚,“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月亮是在外旅人的情感寄托。
在田兆元看来,中秋在此时发展成一个寄托人们对家乡、亲人感情的节日,最初感恩月亮的含义也就被冲淡了。而“团圆”这一层含义到今天是越来越被强化的,如今在外求学、在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情感上依旧需要中秋节。
“中国开始是小农社会,流动性不大,因而团圆的需求也不是太广泛。所以中秋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有月亮崇拜的含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层含义最终没有发展起来,‘团圆’成了中秋节的内涵。”
“海上生明月”,上海的中秋
“‘海上生明月’,也是一种对中秋的认知。”身在上海,田兆元特别谈了上海这座海洋城市中秋节日的特别意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了月和潮水的关系,当月圆之时,引力最大,带来潮水倒灌,形成海边一些地区十五观潮的习俗。
早年上海地区,潮涌会进入黄浦江,上海清代“沪城八景”中,其中一景就和潮水有关,叫做“黄浦秋涛”。
“中秋观潮、海涛成为一个景观,这是上海和内陆地区的不同。”田兆元说。
市民和游客在上海外滩滨江步道上拍照、赏月。视觉中国图
此外,他认为张若虚写到的“海上明月”也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