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今日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佛弟子该做

发布时间:2021-2-11 13:44:45   点击数:
介绍如何调理女性白癜风 http://www.bflvye.com/bdfzl/bdfzl/2634.html

今日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著名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俗称鬼节、施孤。依照佛家的说法,这一天,各地寺院要隆重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这一天佛弟子该做的,一是尽可能参加当地寺院的盂兰盆法会,二是读诵《盂兰盆经》,三是供养佛法僧三宝,四是报孝父母养育之恩。

盂兰盆法会

佛说盂兰盆经

供养三宝

报效父母养育之恩

1盂兰盆法会

盂兰盆的梵语是乌蓝婆拏。各地寺院的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超度历代考妣宗亲能速超圣地、莲品增上的佛教仪式,又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供。

为什么称“盂兰盆法会”呢?这“盂兰”翻译为“解倒悬”,是极苦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堪,如被倒悬着一样,极为痛苦。“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就是说: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悬”之痛苦。所以称为“盂兰盆会”,也就是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之法会。

这法会的由来是:佛在世时,其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目犍连尊者,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中,以神通第一而见称。一天他想起自己已经往生的母亲,不知现在何处?于是目犍连尊者就入定中观察,见到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尽饥渴之苦,目不忍睹,尊者悲痛万分,不忍母亲饥渴的痛苦,急忙就用自己之钵,盛满白饭,运用神通送到饿鬼道中给母亲充饥。其母见了白饭急不及待,非常高兴地伸出双手,接过盛满白饭的钵,捧到面前,当开口吃时,突然由她口中喷出火焰,整钵的白饭,都变成烧焦的炭一样,不能食用!目犍连尊者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非常悲痛,不忍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而自己又无法救得母亲,使她脱离苦境!于是想起恳求佛陀代为设法,济拔其苦缚。因此他就立即来到佛前,诉说自己母亲在饿鬼道中所受的苦况,并说出己运用神通之力盛饭给母,而母亲不得受食之情形,还至诚恳切地哀求佛陀慈悲救拔。佛让尊者每年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众,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之缘起。

在历史中的盂兰盆法会,佛陀时代的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据《大盆净土经》记载:印度频婆娑罗王、须达长者和末莉夫人等皆曾依《佛说盂兰盆经》,造五百金盆供养佛及众僧,以灭除七世父母的罪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盂兰盆法会主要仪式由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三部分组成。在正式仪式开始前,须先建立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魂坛等三坛。其中,佛坛上设有佛像及导师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坛上放置多种供品,孤魂坛上设有若干灵位牌。

根据清仪润所著的《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兰盆仪轨摘要》记载,整个盂兰盆会的仪式是这样的: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先由住持主持绕坛、诵经、洒净仪式,大众随行绕行,口诵《盂兰盆经》三遍;然后,大众依照早晚课诵时的位置跪下,随住持念祝词,祝愿一切冤亲同得超度;祝词完毕,大众起立,听维那念诵佛名,随磬声行跪拜礼。跪拜完毕后解散。

第二项内容是上兰盆供。僧众重新入坛,礼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大众同唱。然后,再次反复读诵经文,并说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不时伴行礼佛跪拜礼。最后念诵一段回向词,上兰盆供仪式结束。

最后一项仪式是众僧受食。上供完毕,悦众将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后,集体念诵一段祝祷词,然后各自捧钵回寮。整个盂兰盆会仪式结束。

民间的以荐亡度鬼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仪式也很流行是:

预先设立三坛,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组成的行法小组,在一片唢呐合奏声中,粉墨登场,走在队伍前列的手持铃铎的是“导师”,紧随其后的是手执大鼓、木鱼、铛子、铪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们的程序是先净坛后开坛。

首先,要“演净”,即面向佛坛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再念用好纸写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萨慈悲下界指导;

其次,行“引魂”仪式,读诵用黄纸写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坛,读诵疏文后,念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

最后,由主办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在法会的“榜文”上用朱笔一点,预示着开坛完毕。

开坛后的仪程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的仪礼进行。拜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时间较长,其间还得穿插进行上供与斋僧活动。

普施仪式在晚上举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结束后,要放河灯、烧法船、烧灵房,在一片火光闪烁中,法会圆满结束。河灯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灵,法船将他们统统渡往了充满欢乐的彼岸世界;灵房则提供了亡灵世界所必须的广厦和别墅。盂兰盆会的所有目的,在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2《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沉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视频读诵《佛说盂兰盆经》

《盂兰盆经》是佛门的《孝经》,是“盂兰盆节”的真正起源。

1、说法缘起。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后被称为“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大目犍连刚刚证得六种神通,打算救度父母以报亲恩,他用天眼查看父母在处,结果发现母亲堕入饿鬼道中,很是可怜,于是他施展神通试图给母亲喂食,结果因为神通难敌业力,饭食一到母亲嘴边就会化为火炭。大目犍连无能为力,于是大哭起来,回去向佛请教求救,该经由此宣说。

2、核心内容。《盂兰盆经》又称为《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内容记述佛陀大弟子目犍连因不忍其母堕饿鬼道受倒悬之苦,问法于佛,佛告诉目犍连,应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佛僧,可令其母脱离苦难,后世演变为盂兰盆供与盂兰盆节。

3、殊胜地位。古典戏剧“目连救母”的故事原型即源于此经,自梁武帝后所行盂兰盆节或盂兰盆会,已普遍流行于我国民间,有益于民间之孝行,故该经堪称佛门另一大“孝经”。该经虽只有八百字,但历史上注疏就有六十多种,可见流通之广、地位之重。

3供养三宝

盂兰盆节是供养三宝的最好机会,是一种难舍能舍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宝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广种福田的大好因缘。 

一是供养佛,我们现在不能见佛,只能供养佛像,在佛前像烧香礼拜、供果供花等就是供养佛。

二是供养法,我们礼拜佛经,读诵佛经,爱护佛经,流通佛经,等等都是对佛法的供养。

三是供养僧:我们到寺院捐香火钱,供斋给出家人,送衣服送医药给出家人等等,就是供养僧。

  

供养三宝,根据《大智度论》卷十四说有三种布施方法:第一是财施,以世间种种珍宝、金银财物等来庄严坛场、护持正法。第二是法施,意指深入经藏,信解受持,流通法宝,利益群生。在《菩萨善戒经》卷一亦提到说帮人写经或助印经书,亦是一种布施;又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包括了以身作则,勤修戒、定、慧,息灭贪、镇、痴之外,同时还要代众生苦,勤修善根,可谓是自觉觉他,觉行才能圆满。第三是无畏施,是指为了护持佛法,坚持真理,不惜生命,卫护圣教。

  

盂兰盆节供养三宝,是一种难舍能舍的修行,亦是感恩三宝的一念恭敬心,更是广种福田的大好因缘。供养三宝每一个佛教徒应有的责任,因为清净庄严的佛宝能启发众生的法身慧命;三藏圣典的法宝,能破邪显正,源远流长;与世无争的僧宝能住持圣法,利乐有情。

  

三宝是行者的指南,众生在无明中须要佛法来破除愚痴黑暗,点亮心中久已熄灭的慧灯,导向那清净安乐自在的觉岸。因此,我们时常要发心建寺安僧,护持道场,接引初机,指点迷津。供养佛像、经典法物、香花灯烛等等,以此庄严梵刹;提供卧具、衣服、汤药等物来护持僧众,是为了承继法身慧命,度化有情。

4报效父母养育之恩

盂兰盆节也是孝敬祖先父母的节日,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佛说盂兰盆经》有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说盂兰盆经》载,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是个大孝子,他初证六通时,用天眼观到亡母投生饿鬼道,卒年难遇饮食,皮骨相连,就用钵盛饭给她吃,结果还未入口就化成火炭。

  

目犍连悲痛万分,向佛陀求助。佛说,汝母罪根深结,曾有五百世的悭贪,你一人的力量不够,可于七月十五日十方僧众自恣时,准备饭百味五果等,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则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在佛陀的亲自安排下,目犍连的亡母于当日就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盂兰”两字,意为“解救倒悬之苦”。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因此,七月是佛弟子的孝亲月、报恩月,七月十五则是孝亲日、报恩日。

佛教的孝道内容全面而圆融:

  

首先,佛教强调父母恩重,应知恩报恩。

父母恩是佛弟子“上报四重恩”之一。《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佛陀在世时,因饥荒三日未食,弟子不忍,卖三衣换来一碗饭供养佛陀。佛陀说,三衣是三世诸佛的象征,这碗饭我消受不起,只有你的父母才消受得起。他们也会因为这份供养而信佛。

  

其次,佛说:孝敬父母功德无量,不孝敬父母是重罪。

《末罗经》云:“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杂阿含经》云:“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大般涅槃经》云:“菩萨摩诃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中,因恭敬父母,所以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之身”;《贤愚经》云:“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杂宝藏经》云:“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五分律》云:“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第三,佛教重视对现世父母的孝养。

《杂阿含经》载,佛陀曾亲作偈颂指责当时一个弃父不养者为“人形罗剎心”,驳斥他这样的儿子连个拄杖也不如,使其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近代的太虚大师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思想,他有诗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净土宗印光大师也强调要“敦伦尽分”,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尽其人道之分,否则修出世间法如欲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

  

第四,佛教的孝道不仅在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

这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相应,如《礼记》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方面,佛菩萨和历代高僧大德都有很好的示范。佛陀在出家之前,不违背父亲的意志,顺从娶妻生子;父亲过世时回家举丧,和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抬扶棺木入殓,将其安葬在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

南朝齐道纪法师也是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讲经说法。隋朝的敬脱法师、明末自成和尚都是肩挑老母,亲自侍奉,云游四海。

 

第五,佛教既倡导生前尽孝,又主张亡后超度荐拔。

佛陀不仅帮助目犍连救度亡母,而且升忉利天为自己未曾谋面的母亲说法三个月;地藏王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救亡母脱离恶道,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广大誓愿;唐朝子邻法师,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为报亲恩,三步一拜从浙江普陀山到山西五台山,功德回向亡母;弘一大师每逢“母难日”,必于佛前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先母。

  

第六,佛教的孝道涵盖今世父母和一切众生。

这与中国《孝经》所说的“大孝于天下”相合。不仅今世,还有前世、七世、累生累世的父母,都要孝顺、超拔。佛陀告诉我们,在无始劫以来的轮回辗转中,十方三世的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因此都要平等看待,慈云普护,尽以孝道。佛弟子倡导戒杀放生,就是本着这一宗旨。

  

第七,佛教把奉劝父母皈依三宝、广修布施、求生净土作为最大孝行。

佛陀成道之后,也专程回王宫为父阐扬净土,令其闻法生信,超升三界。

《本事经》云: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

《孝子经》云:“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第八,佛教认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

《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印光大师嘉言录》中云:“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

总之,佛教的孝道非常圆满。孝道是佛法的基础,没有孝道就没有佛法。能成佛道,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30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