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鬼节的由来孟满喜
鬼节的困惑
一一漫说孝道
孟满喜
问题的由来
农历十月初一,我又一次上坟祭祖。每年这个时侯,就有一个问题在不停地困扰我:地挨地老丈人家的樊王村一年只在清明节上坟,为什么我村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要上三次呢?想着想着,甚至脑子里还突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老丈人在沟那边地里眼巴巴地看到我们又来给父母送「钱」和「衣物」来了,会不会埋怨他的儿女们不孝顺呢?
由于好奇,我想弄明白:一年中介休究竟那些地方是上一次坟,那些地方是上三次坟?为了比较准确地找到答案,我按过去二十个乡镇的建置,分别向朋友们询问其他地方上坟的次数。结果是:樊王、化家窑、板峪、张兰、北贾、北辛武、王户堡等地区一年一次,洪山、连福、东湖龙、三佳、义安、城镇、城关、宋古、义棠、西靳屯、秦树、大靳、龙风等地区是三次。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有兴趣的发现了一个规律:不管是一次还是三次,地区都很明显集中,东部地区是一次,西部县城周边地区是三次。细细一想,突然悟到:是不是东部原属邬县地区是一次,西部原属界(介)休地区是三次,而这种遗风至今一直未改呢?虽然,这个结论目前还得不到历史依据支撑,但从现实分界看,应该有些道理。再往下推断,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么古代邬县与介休的分界,就有了一个大致的界线与范围了,也为历史地名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岂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呢!
但是,产生这种历史风俗区别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最早界(介)休人上绵山祭介子道路较近方便,而邬县人上绵山祭介子道路较远不便形成的?还是界(介)休人比邬县人更孝顺呢?还是有其它原因?带着这些问题,查阅了好些资料才知道,这两种猜想纯粹是笑话。因为,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这两个鬼节都是清明(寒食)节后才形成的,而七月十五还有「泊来货」的成份在其中呢!
三个鬼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来历:尽管历史上有争议,但目前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源于介子推隐居绵山被焚,晋文公悔悟下旨举国禁烟冷食而形成。至于寒食节被清明节所取代,山东大学民俗系教授张勃和多数学者认为是中晚唐时期,介休德高望重的文史学者候清柏先生认为是宋代,笔者把两者比对并也不揣浅陋地研究后,认为前者更为合理些。唐代以后由于唐玄宗诰颁『唐五礼』并御制「寒食节放假」四至七天后,人们逐步用天侯节气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的称谓,而寒食节的活动也大大丰富了清明节的内容。
总之,清明(寒食)节从产生到演变一直是中国本土文化为主角并主宰的。鉴于篇幅,恕不赘述。
七日十五
这个节日有七月半、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等称谓,美国史学家太史文『幽灵的节日』则称「中国的幽灵节」。活动内容有追荐祖先、礼佛敬道、放焰口、燃河灯和烧纸钱等。根据南北地域,活动各有重点。
中元节始于道教说。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教,尊奉天、地、水三官大神。魏晋南北朝时代,三官与三元结合,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分别为上、中、下三元,又各为天官、地官、水官的诞辰,形成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节。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之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载有道家在这天的详细活动。据『册府元龟』卷五十三-帝王部载,早在盛唐时中元节己经是皇家支持的全国祭鬼的节日之一,目的是为了让祖先的灵魂得到解脱,也使自己平素的过失得到赦免,从而增加阳寿。
始于佛教盂兰盆节说:据唐玄宗时官修的让诸皇子作文时检索的类书『初学记』载,大意为:『佛说盂兰盆经』称目连之母死后,堕落饿鬼道中,目连请佛祖救母。佛祖教他七日十五僧自恣日置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僧众,就可救母了。盂兰盆节由此发源,「盂兰」是梵语,为解救倒悬的意思,这也与中国传统孝道内核一致,故而百姓们才会借来延续。又据『佛祖统纪』载,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始设「盂兰盆供」,比唐玄宗设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早多年。
所以,对这个节日起源,道、佛两家各说各理,但祭奠亡灵这个主题却是一致的。
十月初一
这个节日源于两个民间传说。源于孟姜女哭长城说:秦国杞梁被征劳役修筑长城后,妻子孟姜女十月初一这天启程,去给千里外的丈夫送寒衣。等她来到修筑长城的工地时,才知丈夫己被累死并理在长城脚下,便嚎啕痛哭。谁知天悯烈妇,竟然哭倒长城城墙,官家让收葬丈夫尸骨后,她竟投海自尽了。百姓闻知后十分感动,每年十月初一焚烧寒衣,代替孟姜女寄送给丈夫,久而久之,形成寒衣节。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颇为幽默:那是东汉蔡伦造纸后,开始十分畅销,蔡伦弟媳慧娘为了赚钱,便让丈夫蔡莫跟着哥哥学习造纸术。三个月后,蔡莫学成回家自办造纸厂,但因他的纸质不高,造成严重积压。慧娘别出心计地上吊装死,让丈夫在她棺材前边哭边烧自造之纸。人多围观时她在棺内大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众人壮着胆子打开棺盖时,慧娘坐起来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人们一见烧纸能起死回生,没有多久就把他家积压的纸抢买一空。因慧娘「还阳」这天正是十月初一,故每年这天百姓都要上坟烧纸,用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
当然,寒衣节还有源于迎冬礼仪演变而成,还有源于秦朝以十月初一为每年开始的岁首,年节祭祖礼仪形成的。这两种说法,都是古人顺应自然节序,在寒冬到来入室避寒时,想到野外亡灵特别是祖先,便送寒衣以尽孝道,逐渐形成了祭祖节日。
困惑之后的感悟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百善孝为先」。每年不论上坟一次,还是三次,只是形式不同,但思念先祖和报本尽孝理念,却是一致的。因此,上坟一次或一次也不能去时,民间习俗都要在夜间人稀时上街烧纸。直到现在,就是大城市里,每逢这三个鬼节次日早晨,街道旁边或巷子角角总有一圈又一圈烧过的纸灰印迹。
所以,考证每年上坟一次和三次的原因,对民俗学家或历史学家依然是份内之事,可能十分重要。但对现代民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外出就业或成家已是普遍现象时,传统孝道不仅不能淡化,而且已经显得尤为紧迫。问题是,这种尽孝方式如何与时俱进?笔者将在下文与大家探讨。
一一积极倡导生前尽孝,养老送终。现在有人对父母找各种借口冷漠不管或过问极少,但父母故后却大操大办显孝心。还有的父母生前尽孝较少,但扫墓时却铺张浪费买些高档祭品焚烧,前几年网上还有人买纸糊小姐给父亲祭烧,真是荒唐得至极!
早在多年前,叫皋鱼的人就发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警示,并深有感触地说:「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意思是逝去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孔老夫子听后说:「弟子诫子,足以识矣。」教育他的弟子们引以为戒。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尽孝不能以穷富为由,也不能以距离为托。有条件常回家看看,没条件打电话发白癫风海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