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还在讲鬼故事中元节你应该跟孩子聊这个
人为什么会死?
“妈妈,绿萝叶子为什么变黄了呢?”4岁半的琪琪好奇地问。妈妈解释,这是叶子枯萎了,死了,很快新叶子就会长出来,就像人一样,会长大、变老、去世。“就像太奶奶一样,是吗?”琪琪的追问,让妈妈意识到,女儿已对“死亡”有了模糊的概念。
琪琪2岁半时,太奶奶去世,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到“死亡”话题,也第一次经历乡村的传统葬礼仪式。那时的琪琪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多大人在哭,还要给她戴上灰色的布帽子。只是不时燃放的爆竹和突然奏起的哀乐,一度让琪琪觉得很害怕。
葬礼后,琪琪不停地追问“太奶奶为什么不见了”,大人们或是告诉她,太奶奶去天上了,会变成一颗星星;或是干脆故意岔开话题。
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死亡,涉及这个问题,家长通常是轻轻一句话带过:“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天上,变成了一颗星星。”或者干脆岔开话题。就连在中元节这样有意义的祭祖孝亲之日,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人家,就会郑重其事地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这一天不要带孩子出门,说是会看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年幼的他们不理解“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人死了就再也见不到了?”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毫无准备。在小町看来,这么有意义的日子,压根就不用对孩子遮遮掩掩,更不必纠结什么妖魔鬼怪。爸爸妈妈们完全可以坐下来,给孩子讲一讲已故亲人的故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没有我们就没有孩子,让孩子明白身体肤发来自父母,应该珍惜和感恩。也就是所谓的“死亡教育”。
关于“死亡”,父母心中有正确的答案吗?如何让孩子接近并理解死亡,对爸爸妈妈和孩子们自己,都是个不小的难题。
?死亡是什么?为人父母,你如何去理解这个问题?只有父母本身对“死亡”的看法是正确的,才能给孩子进行积极的“死亡教育”。
所以,是时候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与归属了。作为爸爸妈妈,我们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当孩子问起关于死亡的问题时,不要急着回答,不妨在心中捋顺自己的答案,整理好措辞,再来教育孩子。
对学龄前孩子,以故事方式切入孩子对死亡的理解是随着年龄而变化的。专家认为,2-7岁的孩子通常不太相信人会死。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相信任何东西都会永远存在,即使看不见了,也会认为它“藏”在某个地方。对于“消失”一词,他们没有任何概念。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必如实告之,“到很远的地方去了”、“去天堂了”、“变成星星了”,都是很好的回答方式。当然不要刻意渲染“天堂”的美好,避免孩子的向往。
对学龄后孩子,以大自然的规律坦然相告对于学龄后的孩子,抽象思维产生了,他们慢慢能接受人是会死的,死亡就是永远消失,人死不能复生。
这个时候的孩子会恐惧死亡,因此进行死亡教育的时候,可以从植物的凋谢等代入,以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大自然的规律等科学语言坦然告知,尽量不夹杂情感色彩,不要回避,更不能吓唬孩子。
询问孩子:“想到了什么?”在进行了死亡教育以后,可以询问孩子“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了解孩子的想法,若孩子的理解有偏差,应当及时矫正。以绘本的方式教育孩子,好不好?儿童读物中,也有不少以“死亡”为主题的绘本。不少家长会选择以绘本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更容易理解。
但是家长们忽略了一点,画像对于孩子的记忆更为深刻,在孩子的世界,想象力是极度丰富的,如果没有挑选到正确合适的绘本,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
因此,对于死亡教育这一敏感话题,小编更建议用语言和讨论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如果一定要用绘本,家长也应当经过精挑细选,选择温和而不让孩子感到惊悚的故事和形象设计。
你看,世界本无鬼,鬼只在人心中,家长坦荡荡,孩子才不会长戚戚。说到底,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鬼节”向我们讲述的无非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故事。所以鬼节这一天的过法,无论是庄严,还是喜庆,本质都相同:希望活着的人能过好每一天。
町小妹:
死者与生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爱,这是唯一不变的,也是唯一的意义。所以爸爸妈妈们在回答有关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就像阿巴町一样,通过智能手表给宝贝多一份呵护,多一份爱,陪伴孩子度过彩色童年。
赞赏
长按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0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