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活动 >> 有这样一套中国风绘本,大人孩子看了都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正在被我们遗忘的“文化记忆”……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我相信,有不少成年人也说不出来,也说不全二十四节气究竟有哪些。
所以感觉这个包含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知识点,正在被我们忽略和遗忘。
带着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聆听二十四节气》的书籍走入了童书市场。
编著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二十四节气用诗歌、谜语、习俗介绍、节气‘三侯’等形式,直观地为孩子展示和讲解。
节气是怎么来的?如果你不明白,那就需要补课哦。
《聆听二十四节气》这套书用了精致的手绘和简明扼要的文字,为孩子们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节气,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每个节气的开篇,就会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小朋友——这些节气是怎么命名的、有什么涵义、大约处在什么时段……
▲每个节气,都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孩子详细介绍
这本能当艺术作品欣赏的绘本,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弄清楚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习俗、文化……
每个节气,中国人都要干什么事儿呢?
比如“立春鞭春牛”、“春分吃春菜”、“立夏斗蛋消灾”、“立秋要吃西瓜”、“冬至要吃饺子和汤圆”……
▲立春要鞭春牛,当春牛被打碎后,村民会争抢春牛的碎片丢进自家的田里,用来祈求丰收
▲雨水时节的元宵节,要舞龙舞狮、看灯会,过完元宵就算过完了年
▲芒种时节的端午节,要佩戴香包,据说可以避邪驱瘟
▲寒露时节,适合聚会赏菊、喝菊花酒,除秋燥
▲冬至,要吃水饺,据说是为了“医圣”张仲景,书里也有说明
有不少节气习俗,从几千年前开始盛行,一直到现在我们一直还在坚持,这就是文化“记忆”,它让我们炎黄子孙记住自己的“根”和“血脉”……
关于节气的知识,我们不但需要记住“二十四节气”,还要了解“七十二候”。
古人将五天作为“一候”,一年有72候。
七十二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七十二候对农事活动曾起过一定作用。
孩子们了解了七十二候,也就了解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这也是对孩子们的地理学和生物学的启蒙。
1.耕作文化
当我们在翻看各个节气的由来和习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少节气背后,都离不开耕种文化。
雨水时节,古人会说“春雨贵如油”,背后指的就是春耕中,雨水对于稻田的重要性。
有些节气,是根据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变化而命名的,比如”惊蛰“、“小满”、“清明”、“芒种”等。
这也表明了中国节气的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这也是我们的文化记忆。
2.饮食文化
你们知道,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美食吗?
幸好书里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节气·美食攻略”。
▲惊蛰要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秋分要吃螃蟹,因为此时的雌蟹肉厚、雄蟹膏足
▲大暑要吃仙草,古人说“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白露要喝米酒,具有滋补作用,古人就有这个习俗
▲立秋要吃茄子,古人说“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看完以后才明白,原来古代中国人对吃的讲究,已经细致到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对食材的季节性挑选上……
这也能让孩子从小感悟到——中华美食传统的精致和考究,感受这种舌尖上的博大精深。
3.祭祀文化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对于神的崇拜,相信神能保佑人间的安康。
人们相信,在不同的节气里,会有不同的神仙来护佑,也会有不同的妖魔来作怪。
▲惊蛰要祭白虎,因为白虎在古代被视作口舌是非之神,惊蛰会出来危害人间,此时要祭白虎,以减少是非之祸
▲处暑的中元节,要折荷花灯,祭奠故去的人
▲秋分要祭月,供品是柚子、月饼等圆形食物,寓意团圆
▲大寒时节的“小年”,是“灶王节”,人们要打扫屋子,祭拜灶王,祈求平安和顺利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节气,都贴心地附上了关于这个节气的诗歌。
这也是古人用智慧和诗意,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现代人去仔细品读。
在每一册书的最后一页,是关于节气的趣味小百科,孩子们可以一并了解。
▲这张表说明了二十四节气里,有24种花期较准的花,作为每一候的代表
▲这张表说明了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命名的
▲这一页是从地理学角度,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科学解释
看过了这套精致的绘本以后,我突然发现这本书不但适合孩子看,也适合在这方面有知识盲点的大人看。
翻开书页,里面有着大量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更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记忆……
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传承和品味。
书名:《聆听二十四节气》
团购时间:8月16日-8月20日
适合年龄:3-12岁
团购价:29.9元(原价:元)3折
发货方式:全国包邮
发货地:
河南安阳(邮政或百世汇通)16点前下单当日发
参团方法: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赞赏
长按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哪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