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里话盂兰盆节,中国万圣节的来历

发布时间:2018-6-22 13:43:11   点击数: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所谓的“鬼节”。

在佛教体系里面,叫盂兰盆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里面,称之为中元节。据考证,咱们的中元节,其实是由盂兰盆节转化而来的。

佛教中的盂兰盆节,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东晋年检,在唐朝被发扬光大,明朝诗人朱曰藩曾有诗作《中元日斋中作》为证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其实原本的盂兰盆节,最初的本意是为了解除父母身后之苦的节日。这里面还有一个和释迦牟尼有关的传说。

故事的主角是释迦牟尼坐下弟子“神通第一”目犍连,他的神通修成之后,打算报答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开天眼,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上百度,找自己父母的行踪下落。这一找不要紧,他发现自己的母亲,居然已经堕入饿鬼道。所谓的饿鬼道就是把人扔进去饿着,不给吃的又不让死。目犍连看到自己的母亲喉咙如针,肠胃似盆,眼神麻木,瘦骨嶙峋。

目犍连见到生身母亲受此大难,马上运用神通,瞬移到了母亲面前,还带了一大包吃的暍的。两人见面难免要抱头痛哭,目犍连把食物放到碗里递给自己的母亲,母亲托碗在手,也顾不上别的了,下手就抓,正要往嘴里塞的时候,食物突然变成了滚烫的碳火,目犍连母亲惊叫一声,扔掉手中炭火。

碳火落地,又变回了食物。如此反复数次,遂不再试,旁边有恶鬼觊觎美食,也偷偷往自己嘴里塞,同样的也是入口化碳,落地化饭。目犍连这就明白了,自己神通再广大,也无法改变命中既定的事实。但是他救母心切,赶忙去找了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听完了目犍连的哭诉,点了点头,说你的母亲罪孽深重,虽然说你事母至孝,全天下没有不知道你孝顺的,但你的业果是你的业果,你母亲的罪孽,那是她的自己的事儿,要想破这个劫难,必须得召集十万信众,为其诵经解脱。

目犍连一听就傻眼了,十万人?他虽然是释迦牟尼坐下第一大弟子,也没那么大影响力呀!那怎么办?释迦牟尼不忍看徒弟如此痛苦,正好过两天就是七月十五了,正好是众僧的自恣日,择日不如撞日,就颁布了一条信息,让他的信徒在这一天多准备些好吃的,连同一些生活必需品,供养十方众僧。

在东晋的佛经原文中,就有一段描述这个传说的文字: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

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

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

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释迦牟尼在门派喊话,说大家一定要先跟人家签了合同,不白拿白吃,得说话算数,吃饱暍足得帮人家七世父母修行才行,而且你们注意,签了合同,得先给我上个供,别自己没出息,拿过来就吃。

而信徒得到的好处则是如果按照释迦牟尼给出的方式供养了这类憎人,那他们的父母亲戚,就会免疫掉地狱中的三涂之苦;如果他们的七世父母已经升天,那就会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坐下十方众僧听说了,很开心有人供养他们,而信徒也都希望自己父母可以转入轮回重生到一个好人家,双方一拍即合。目犍连也不哭了,也不闹了,坐等七月十五。这天一过,目犍连的母亲果然从饿鬼道脱出,再入轮回。

得见母亲逃出生天,目犍连很开心,跑到佛前,给释迦牟尼刷好评双击,然后对自己的师父说,师父你看我妈得救是因为众僧庇佑,那还有那么多没得救的昵,我觉得哈,咱以后应该专门抽出这么一天,去救度自己的父母,解其倒悬之苦(梵文音译过来就是盂兰盆)您看怎么样?

释迦牟尼听了一拍大腿,说要么你是我亲徒弟昵,我这刚要说,你就帮我说了,恩,不错,说得好!要我说啊,咱们就定在七月十五,叫解倒悬节。

到这儿,盂兰盆节才算出现,按照佛经的翻译时间,应该是在东晋年间。其最初目的,就是解除父母的倒悬之苦,由于它跟唯们的孝逋不谋而合,故而深受大众喜爱。

到了唐朝,帝王皆好佛法,盂兰盆节又可以被拿出来,作为“孝道”的标杆,自然要大办特办。唐朝诗人卢拱有诗作《中元日观法事》云: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神官身着羽衣,甚至还有专门的宫殿用来祭祀。民间则是放花灯、烧纸钱祭祖来祝愿自己的祖先可以免去六道轮回之苦。

后来这个节日流入日本,在中国又跟传统文化的中元节结合,最后,才被统称为鬼节。

说完了盂兰盆,我们继续聊聊中元节。

其实大家听这个名字也就知道它本身不是被拿来当做鬼节的,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神明寿诞。

正月十五,上元,天官生日,举行祭祀议式,祈求天官賜福,令人全年百无禁忌。

七月十五,中元,地官生日,祭祀地官,以减轻、赦免亡魂的罪孽。

十月十五,下元,水官生日,通过祝祷水官,来为活着的人减轻他们犯下的错。

到了南北朝时期,在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的改革之下,三官的作用逐渐明确,曾经虛无缥缈的“三官手书”也变成了三官大帝。

寇谦之不仅仅为三官正了名,封了官,画了像,而且还给老三位定了生日,就是唯们刚才所说的三个十五。

大概就在同一时期,盂兰盆节在梁武帝的推广之下,开始红遍大江南北。

再后来,随餐佛逋两教的不断完善和民间的多年演变下,七月十五慢慢的就变成了“鬼节”,甚至整个农历七月,也被称作鬼月。

到了清末,大家对鬼节的认知基本上就确立了。

七月半时,酆都门开,亡魂归阳,百鬼夜行。有亲人的回家探亲,没亲人的蹲街边吓唬人。

而在这一天,通常我们是要回家祭祀祖先的,如果是道教徒,在这天还要祭祀中元地官,佛教徒则要持经念咒,普度众生。有些地方的人还会自主的去街边十字路口烧些纸钱,摆点儿贡品,送给那些无家可归孤魂野鬼。

有些讲究的人家,到了七月十五,还会在家门口或者玄关外点上一盏长明灯,照亮晚上回家的,逛街的“人”的路。

愉悦教育

为孩子的快乐学习而努力

长按







































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
复方川芎酊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怎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hd/103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