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追溯许堡塞外的一颗璀璨明珠

发布时间:2017-7-30 9:57:51   点击数:

离开故乡许堡整整43年了,期间几乎走遍了全国各省的主要城市,也看过多个历史文化名城,游览过的文物古迹算起来确实不少,也曾无数次被各个时代、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巧夺天工的文物震撼,被映射在文物之上的文化之魂所沐浴、洗礼、净化、振奋。但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家乡许堡同样有着值的我们骄傲和自豪得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

客旅他乡,常遇故知。家乡人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许堡的城墙、庙宇、文化、习俗,百年中从许堡走出去的各行才俊。每一次的畅聊后,我不由得思考,许堡作为一个文化村、一个底蕴深厚的人才孵化器,她一定有过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她一定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邑。

带着这种好奇和责任,我搜寻了能找到的一切与许堡历史有关的记录,也采访了一些老人对许堡城堡和22座庙宇的描述,想通过这种文字外的文化载体,追溯许堡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沿革。

(一)历史考证

大同市地方志专家姚斌先生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姚先生载文说:许堡是大同地区最早的城镇之一。大同在公元前年,由赵武灵王开拓筑建。而在有大同城邑之前的年,此地就有一个平邑县(赵献候13年建平邑县),当时属代郡,平邑县位于大同东38公里处,此地正是许堡所处位置,那么据此可得出结论,许堡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雁门郡(治所在今右玉县南),因雁门山而得名。代郡(治所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因代国而得名。当时的城邑有:平邑(今许堡村)、新城(又名小平城,在今朔州西南)、延陵(今天镇亲平)、平舒(今广灵平城)、武州塞(今左云古城)、平城(今大同城北御河西岸,以祈福思安而得名)。可见在战国时期,许堡确实就是城邑了。

到了明代,可清楚的查到许堡的战略地位。明代中叶,北方的瓦刺、鞑靼兴起,不断骚扰边关,图谋再进中原。嘉靖年间开始了长城的修复重建,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人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后,沿内蒙、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进人大同市的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

明长城沿线一共有九大军事管辖区,称作“九边重镇”,分别是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其中大同镇无论从屯兵规模还是管辖范围都是最大的,在九边历史上也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大同长城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主要城堡72座(其中城20座,堡52座),边墩个,火路墩个。

大同镇共有72城堡,实际上长城并非一道庞大而简单的墙,它本身是一个有机的庞大的体系,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机制,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这72城堡里,地理位置前哨者,被视做“极冲地方”。地理位置再靠南一些的,称为“次冲地方”。相对靠近内地的称为“稍缓地方”,许堡当属此列。

大同镇的72座城堡按照地理位置从东往西共分为四道,即阳和道、分巡冀北道、大同左卫道、分守冀北道。这四道里又共下设九路。许堡属于分巡冀北道辖制范围中的“不属路”。“不属路”所辖2堡8城,包括大同镇城、聚落城、许家庄堡、王家庄堡、浑源州城、灵丘城、广灵城、广昌城、蔚州城、高山城。

专家考证,嘉靖二十五年(年),明王朝在赵秦旧长城的基础上补故创新,成立许家庄堡,以强化军事堡垒作用。嘉靖三十年(年),许家庄堡转为以区域行政管理中心的职能为主。嘉靖三十九年(年)再次强化军事作用。当时记载,堡周3里68步,高3丈6尺。东至西城70里,北至聚落40里,西至大同城80里,南至火烧岭30里。内驻操守1员,官军员名,马骡匹头。管火路墩12座。到万历二十七年(年)许家庄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包括砖包城墙,广建庙宇,展现出作为以军事、政治、文化中心应有的气势。万历二十九年(年)竣工。

许家庄堡在建堡后的岁月里,之所以能一枝独秀,繁荣发展,大抵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堡面积较大,有发展空间。52堡中,堡周长超过3里的堡只有5个,另4个包括新平堡(3里6分)、镇边堡(3里80步)、宏赐堡(4里32分)、得胜堡(3里4分)。其余堡的堡周长大都在一里左右。二是地理位置优越,在方圆近百里的广袤土地里,许家庄堡处于中心地带,适合作为军事、政治、文化中心统辖四周。

(二)许堡城堡

清道光年间(年-年)许家庄堡开始简称为许堡。据民国年间记载,加上老人们的回忆,结合现留下的遗迹,许堡的城堡和庙宇可清晰的显现出来。

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6米(以城墙外缘计,不含城墙垛子)。古堡只设一门,位于南城墙正中,门洞宽3.5米,深15米(此处城墙跺子向内凸出),外高6米,内高9米。城头石铭“许家庄堡”四字。

南门外还设有瓮城。瓮城东西长65.6米,南北宽49米(以城墙外缘计)。瓮城设有东西二门,东门城头镶嵌石铭“迎恩”,西门城头镶嵌石铭“息警”。

许家庄堡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城墙总长.8延长米,占地面积共计.8亩。城墙高三丈六尺,内置夯土,外包厚实的特制青砖,砖墙厚度为1米(每块砖38#19#8厘米)。城墙底部由四层条石砌就,堡门比墙身多用两层条石。城墙顶部外侧还筑有七尺高、二尺厚的雉堞(俗称垛墙),墙上设有垛口,每个垛口上嵌有内大外小的箭眼孔,可置箭或枪射杀来犯之敌。内侧建有三尺高、尺半厚的女墙,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起拦护作用。雉堞和女墙中间以方砖铺地,其宽可并行两辆花轱辘车。城墙外侧还筑有十五个城墙垛子(俗称弓子),除四角四个角墩外(每边向外凸出8.8米),东、西、北三边各设三个(其中居中间的大,宽16米、入深8.8米,其余为宽13.8米、入深5米),南边两个。这十五个敌台既增加了墙体的坚固,又壮观了城堡的造型,还增强了监视、防御和反击敌人的能力。

距东西门米处分别建有东西土关门。名曰土关,实乃石砌,其顶部各建一庙。东土关门上方镶嵌石铭“保障”,西土关门上方镶嵌石铭“团圆”。东西城门与东西土关门的四块石铭文字合起来的意思盖为“上迎皇恩,下息兵警,民有保障,家可团圆”。

南城墙两个敌台旁边各有一个水道。许堡村地势北高南低,堡内的雨水不经城门,全部从这两个水道排出。水道口可勉强爬进一人,但里边稍宽大。有人说许家庄堡是蛤蟆状,城门是蛤蟆的大嘴,这两个水道是蛤蟆的两个眼睛。也有人说许堡曾被称为“蜘蛛城”。

古堡北城墙正中顶部有一庙,城墙东南角顶部有一阁,两建筑结构别致,造型精美,瑰丽壮观,为城堡增色添彩,整个城堡庄严而不呆板,美观而不纤弱。四面城墙的中部都有上下城墙的砖石通道,可供人员、小型车辆通行。

古堡西南约八九百米处古官道北边有一不太大的土丘,名曰“站疙瘩”。后来曾于“站疙瘩”地下发现古砖、古瓦、古屋脊、古兽头等物,推测这里古时曾有房舍及较大型建筑,可能是建堡前平邑县旧址的一部分或戍守兵站。

在扩建许家庄堡之前这里还有两堡:位于村西,规模不大。靠西边的一个座落在大小西河之间,叫田家堡;靠近西城墙的一个叫焦家堡。焦家堡尚有堡墙留下,田家堡则只剩下些许残痕。

(三)堡内庙宇

如果说许堡的城墙让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的人们产生自豪感,这里的庙宇更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浓郁,寄托着精神和信仰。这里的人们民风淳朴、善良包容、吃苦忍让、自强不息。许堡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许堡人一定是追求上进的人,许堡人一定是有所作为的人,许堡人更是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顺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

解放前许堡村古庙宇很多,人称全庙,堡内有大小庙宇十一座,瓮城内一座,城头上两座。城外九座,儒释道神齐聚一处,和谐相处,这在周围地区很少见到。浓郁的体现了许堡文化的包容精神,这也是塞外文化的典型代表。

矗立于城堡中央十字街口的文昌阁,堪称是神来之笔,气势恢宏。阁建在高约十米的梯形方台上(同城墙上路面同高),一檐四角,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巧夺天工,庄严而雄伟。方台(每边长15米)由砖石砌成,四面各开有一个高大的拱形门洞(门洞宽3米,高6.5米),中央是宽大的圆形大厅,是人畜车辆穿越上下街、东西街的必经之处。从东北角小门洞拾级而上登上文昌阁,堡内全景尽收眼底。文昌阁是专门供奉文昌帝君的神庙,置于堡内中心的高台上,说明许堡人对文昌帝君的崇拜。文昌得名于文运昌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掌功名利禄之神,文昌帝君在天上称文昌星,属金,南斗,司科甲,乃文魁之星。受到古代文人的特别尊崇,民间认为它是专门管理人间读书和文上功名的一个天上官员。常有乡亲携子登阁祈祷,以求帝君赐予秉赋和灵感,早日成才。文昌阁东侧悬挂一口大钟,西侧应该有一面大鼓,每逢传统节日有专人撞击,声闻全堡。

在中轴线北端的北城墙上座落着真武庙,立于5级高台之上,庙内供奉着道教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道教描述真武大帝为盘古之子,中华之祖龙,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又从师于如来佛,为诸神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真武大帝象征北极紫薇星大帝与四象中的玄武,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是明朝镇邦护国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战神。每年在不同时节受官方祭祀。在民间也有着广泛而深厚的信仰。真武大殿正殿三间。

魁星阁建在城墙东南角的角墩之上。六角单层阁楼式建筑,阁中供奉的是一个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两只犄角、面目狰狞的魁星塑像。塑像动感极强,右手握一支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在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上,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是北斗七星。魁星就是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它们是主宰世间功名禄位之神,所以古代读书人必拜。又说“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寓意才高莫畏颜面不堪;一半是“斗”寓意北斗七星之功名禄位。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在中轴线北端的北城墙下,座落着高大壮观的龙神庙,龙神庙是所有庙宇中建筑风格最精致的一座,院落建在6米高的高台上,分前后两层,沿宽阔的18级台阶,踏上第一层由石条围栏围起的平台,平台大约5米入深,10米宽,通过做工精致的牌楼式正门,进入第一层院落,院落内东西两边配有厢房,向前大约8米左右后,踏九级石阶(台阶底层两侧分别各置一石狮),登上第二层院落平台,主庙坐北面南,庙宇前竖立着两根三丈多高的木旗杆。旗杆分别被两块条石夹紧固定,顶端各缀一个大球体。龙神庙之所以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与祈求五谷丰登有关,龙王主管上天之雨水,决定着农作物的收成,决定着老百姓的温饱。

观音殿座落在瓮城南城墙下,座南面北,朝向主城门,与真武庙遥遥相对。大殿建筑宏伟,气象万千,殿门前紧贴有2米左右见方的阁。殿内满是大大小小的壁雕,排列三四层,下边大者一人高,顶部小者尺余,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前倾俯瞰,仿佛跃跃欲下。上边的小壁塑有弹簧相系,一触即摇,更增加了生动感。正中端庄祥和的观音娘娘坐在莲花台上,双手合十,似乎在为许家庄堡祈福,保佑一堡老少平安幸福,免受外敌侵略。

堡内东北角城墙下有城隍庙,占地东西宽约36米,南北长48米。正面大殿塑城隍爷坐像,两侧站立黑白无常。城隍爷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有消灾解厄、惩恶扬善、定国安邦之能,同时掌管阴阳两界,管领亡魂诸事。城隍庙壁画描述城隍一年有三次出巡,即清明节“收鬼”、中元节“访鬼”、民岁腊名叫“放鬼”。这三个时节百姓都要在城隍庙为祖先做超度道场,祈求祖先安灵,子孙幸福。阎王殿里还绘有“十八层地狱图”因果报应壁画,反映人活着时在阳间所做的各种善事和恶事,死时到阴曹地府所受的各种待遇。过去每年农历四五月间举行城隍会,即城隍出巡,“出驾”祈雨保安,届时当地百姓将城隍像抬出,更有老百姓妆扮成牛头马面、判官小鬼,组成队伍一路敲锣打鼓,点香放炮,绕村口一圈,再把城隍像放归原处。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时。大殿对面是戏台。

堡内西南角城墙下有佛殿庙,占地东西宽26米,南北深58米。正中为万佛殿,内塑前世佛、现世佛、未来佛(燃灯佛、释迦牟尼、弥勒佛),殿内也摆放大小不同、各种造型的佛像上千。大殿造型独特,平面近于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顶形如伞状。大殿内墙壁画描绘释迦牟尼佛故事。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正对面为乐楼。百姓每逢年过节、或有疾病忧患时都来拜佛求安。佛殿庙也为精神皈依处,和因果教育之所,其理念在于(1)無始以來诸恶业,得以减轻或消除。(2)天人护佑,逢凶化吉。(3)去除障礙,免夙仇报复之苦。(4)妖魔邪怪,不能侵犯。(5)脫离煩恼和無明。(6)丰衣足食,福祿綿長。(7)所言所行,人天欢喜。(8)增加福慧二資糧。(9)往生善道,相貌端莊,天資福祿兼有。(10)往生能聞佛法之國土,速證佛果。

毗邻佛殿庙的东侧,有大仙庙,可查到的记载不多。参照香港大仙庙做如下说明:大仙庙是中国式道教寺庙,寺庙宗旨是普济劝善,供奉着燃灯古佛和黄大仙画像,香港黄大仙庙是香港的精神寄托,无论保平安,求事业,问姻缘或者任何疑难杂症,可以来这里求解迷津。据闻黄大仙庙非常灵验。所以在农历过年前后,是黄大仙庙香火最鼎盛的时候,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求问一整年的运势。黄大仙,本名为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十五岁时得神仙指点得道,18岁开始修道,得道后易名赤初平,号赤松子,民间流传其法力高强,能够点石成羊。他羽化登天之后,常常以“药方”度人成仙,得到人们的信仰和崇祀。

位于下街路西第二巷内有马神庙。传说马神庙正殿正中泥塑座姿马神一尊,马神两侧泥塑水神和草神。马神前塑两侍卫(也可能为土羊二神)。东配殿塑站姿马王三尊。分别是金日蝉、殷郊、房星。西配殿塑座姿“马社”、“马牧”、“马步”神。马神庙墙壁绘有抛线图,赐草医病图,晒袍图,降龙伏波图,饲马和牧马图,天马行空图,龙马驮书图等。马神庙对面有戏台。全部建筑为砖木结构,木件用旋子大点金彩画油饰。明朝驻军多配有战马,修建马神庙可能就是为祈求战马健康,更有战斗力。传说中这些神都与马关系密切,土羊二神是引路、开路的神。明朝后期,马政废弛,马神庙渐渐靠近自然神崇拜。清朝供奉马神的多是马贩子、兽医、运输、轿车行从业者等与马有关系的行业人士,又为马神庙添加了行业崇拜的内容。

毗邻马神庙的东侧,有火神庙。建隆恩殿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主殿火祖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的火祖、火神。火祖殿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殿顶有一漆金八角蟠龙藻井,精巧无比。影响最大的要数六月二十二日火祖圣诞之盛况。清末及民国年间,火神庙连年举行中元法会,由大户人家出资建造巨大的“普渡船”,在庙外甬道上焚化。前来观礼的人们将甬道挤得水泄不通,为一胜景。

堡门进入堡内10米左右处,矗立着一块2米高的石牌,记述许堡历史,立于龟背之上,其后3米即第一巷口处,有一座高大精美的砖雕照壁。依中国汉族传统文化,四合院风水讲究导气,照壁可阻挡风水不使其外流,外气也不能直冲厅堂或家院,同时照壁两侧设通道保持气畅。照壁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位须弥座,中心区域称为照壁心,照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许堡村有许多乐楼。这些乐楼是供人们看戏娱乐的,如同其它村庄的戏台子。7处庙宇对面均配有乐楼,包括龙神庙、马神庙、城隍庙、佛殿庙、奶奶庙、财神庙和关公庙(二庙毗邻,前面共建一个乐楼)及八龙庙。

五道庙有3座,分别座落在北街龙神庙旁边、下街路西一个巷口和小堡观音庙旁。这些庙规模都不大,大约3米宽、5米入深,都建在5级台阶的高台之上,门前有石狮。许堡所有的庙宇楼阁都建造精美,独具匠心,个个飞檐斗角,雕梁画栋,泥塑、壁画栩栩如生,绚丽多姿,是当时方圆百里各乡村所罕见的。

(四)堡外庙宇

立于堡外有大小庙宇十二座,大多分布在堡西和东西关。

出瓮城东门,城墙根下有财神庙和关公庙,对面为乐楼。财神庙供奉财神爷赵公明,灭商后太公封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主管“迎祥纳福”,统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财神爷塑像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元明时《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袪病消灾。如遇讼冤伸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逢年农历正月初五及七月二十二,人们要祭祀财神爷。

毗邻财神庙的是关帝庙,本地人也称老爷庙。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同文圣人为孔夫子一样,关公即为武圣人。在东南亚,武圣人因德行卓著,被尊为商业的保护神“财神爷”供奉。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大殿明间悬横匾“忠义神勇”,檐下有“万世人极”匾,下列青龙偃月刀,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殿前两侧有周仓、廖化塑像,轩昂威武。殿内三国故事壁画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关帝庙山门左右为四大天王,一批战马雕塑威风凛凛。

东土关门上建有三官庙。三官庙供奉的是民间信仰的三元大帝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大帝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信徒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黄□道场,以祈福消灾。

西土关门上建有观音庙。观音庙内的观音菩萨塑像手执净瓶,面相祥和,造型古朴典雅。但与众不同是这尊塑像袒胸赤足,故人称袒胸像。为何如此造型,不得而知,是否寓意观音菩萨明心见性,普渡众生。观音是观世音菩萨的略称,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许堡的另一座观音庙建在小堡南面。

奶奶庙座落在西土关门外,庙内正中大殿中供奉三尊神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俗称“三仙奶奶”。碧霞元君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汉族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其道场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故也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明清时期以来,成为北方地区的女保护神,人们也称其为“送子观音”。山门里,大殿前两侧各有对称的三间厢房,东有十殿阎君塑像。西为勤杂僧侣住处。三仙奶奶,是村民求子之所。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即三姑娘脱凡成神之日,全村妇女纷纷前往祭拜。尤其是那些不孕、无子的少妇或小儿患病的妇女会经常跪拜神前,焚香祈祷,希冀得成所愿。

在奶奶庙的南侧,有一戏台,建筑风格大气典雅,60年代被移至东场面。80年代前出生的许堡人大都可记起。

许堡村西有两条河流,一条叫大西河,一条叫小西河,大西河西岸有八龙庙和五龙庙,离村庄约一公里。据说八龙庙内设有机关,如果不慎践踏了某一块铺地的方砖,就会触动机关,张牙舞爪的龙就会迅速俯冲下来袭击你。听说有一年一个外地的货郎担着担子进庙里避雨,不知道庙里有机关,误踩那块方砖,被活活吓死。后来村里把机关捣毁了,胆心日后再发生意外。八龙庙庙前也有一戏台。

古堡东南的天主教堂,始建于年,信徒遍及方圆百里,初为比利时神父主持,日军侵华后改为德国神父。解放后曾一度作为小学校、粮站。因此大部分建筑还保存完好,年该教堂重新恢复。

后记:经过改革开放的35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解决温饱问题已成为过去,追寻振兴文化信仰,和以“游、养、娱”为主调的生活方式,将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过程。

许堡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年的辉煌,虽然与各地古城相比,在规模和人文记载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但许堡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城堡,她独特代表着边塞建筑、文化、习俗、信仰,代表着北方文化的厚重和包容,代表着祖祖辈辈居住这里人们的勤劳、善良、吃苦、忍让的品格,代表着这里人们崇尚文化,敬天爱人的心态。所有这些的传承,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带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大同县政府和大同市政府近年多次来许堡考察,为恢复许堡古堡做了大量基础工作,提出了许多规划方案,曾经在许堡生活、工作、求学过的众多有识之士、社会栋梁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大家热心于许堡的重振和繁荣,热心于许堡文化的传承,许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作者:杨立志(籍贯:大同县许堡乡,大同大学教授)

(编发:大同县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新闻热线









































北京治疗白癜风比较好专科医院
哈市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86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