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今日下元节,这个被遗忘的神秘节日该怎么过
今天(11月1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下元节,但是很多人并不知晓下元节是什么节?其实既然有上元节、中元节,那么根据中国的习惯,下元节自然也会有的,只是现今下元节已经慢慢的被人们淡化了,快点跟小编一起看看下元节到底是什么节吧,有什么习俗和传说?
节日由来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正月十五日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中国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节日习俗▲三官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与清明节及七月十五中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下面一起看看下元节都有哪些习俗。
1祈愿神灵这一天,民间一般有修斋设醮和享祭祖先两大项活动,目的都是祈愿神灵。福建省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同时还会进行“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
2享祭祖先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下元节有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3吃节令食品诸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下元节也有属于它的饮食习俗。“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
以北京为例,节令食物就是豆泥骨朵,看着名字很文艺,但其实大家对它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它随着历史的变迁,淹没在了咱们日常饮食的广阔大海中,其实豆泥骨朵就是咱们平时吃的豆沙包。现在唯有少数的地区还会在农历十月去特意准备豆沙包了,而它在几百年前的明代,却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
4修斋设醮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镶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节日饮食那么下元节吃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1“五谷主偶像”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五谷主偶像”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有眉目嘴鼻和耳朵,身缀以豆、麦的人形状,除了个别人技艺较高,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
“尖担”状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开水揉搓成皮的,不过要将皮捏成圆饼形,且要包上适量的馅料,再将圆饼形的皮对折成为半圆形,并在其边缘抹上水,用手指将半圆的边缘捏紧,使其粘贴后,才可在中间处捏下去,捏成像“尖担”一样的形状。
“粟穗”状既可用米粉加开水,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黄豆,或花生米、乌豆及盐等佐料,搓捏成柔块,再做成谷穗状。这些与其它年节所做的不同,均不用印模,而是用手捏制而成。
2麻腐包子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
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3糍粑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也有用红糖和白糖做佐料的。糍粑可用油煎炸,也可用炭烤,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吃糍粑最过瘾的吃法就是吃烤糍粑,冬日的山区阴寒潮湿,为了取暖,一般人家都会燃起火炉,大伙围坐一团。将糍粑放在火盆木炭上烤炙,糍粑在炭火中渐渐鼓胀,叽叽作响,表皮微微隆起后像个大包子。此时将表皮弄破,会有一股白气腾出,用口撕咬外酥内软外黄里白,似一个“金包银”的糍粑拿在手里软乎乎的,但千万要注意避免烫了口舌。
4芋子包十月十五下元节,农村常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说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
芋子包就是将芋头捣成芋泥后,加适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种包子,内馅为瘦猪肉、香菇、冬笋(或笋干)丝、虾仁、箩卜丝、葱白等。待皮薄滑嫩的芋子包出锅摆盘后,放入麻油、猪油等调料,立刻满屋香气四溢。
芋头又称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芋头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素,其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口感特别绵软。正如农谚所言:“番薯芋头半年粮”,芋头被视为“农家最重之蔬”,它既可当蔬菜,又可当粮食。
后记:日渐消失的“老”节日们既然知道下元节是怎么来的,那么我们再来谈谈它是怎么没的。
下元节的消失并不是个例,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提速,很多活动都仿佛被压缩了,下元节就是其中之一。在旧时,农历十月正赶上农忙收尾,入冬开始,大小节庆就有一二十个,有迎冬的,有祈福的,有祭祀的,当然也有庆丰收的,这一个月可谓是一个既闲散又忙碌的月份。但是这种忙碌与闲散只适合于古时候,随着科技的发展,四季的界限越来越淡薄,人们也就少了忙季、闲季之分,当然也就少了去为各大节日忙碌的时间,所以很多节日活动,都在追求时间的时候合并在了一起过了。于是就这样一缩再缩、一减再减,现在的十月早就没了古时候的热闹。在小编的记忆里,农历十月的节日,也唯有初一的“送寒衣”。直到今天小编才发现,下元节带着大大小小的节日,早已渐渐远去。
在当今多元化融合的世界里,我们接受了很多外来的文化,也在不经意间遗失了很多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些是我们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是我们历史文化长期的一个沉积。近几年来很多地区都在推行国学,为的不仅仅是找回古时候的那些文化,更多的是为了找到我们原本的模样。
愿世界安好,不忘初心。
来源:百度百科、乡村文化、中国食品、网络
猜你喜欢●九个月,潍坊人创造了一个“奇迹”!
●健康┃5种方法教你摆脱牙齿“发黄发黑”的烦恼!
●荐读┃一些不成文的规矩,要牢记在心!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白癜风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