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基本简介 >> 家味夜半干煸泥鳅
一想到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过
就忍不住叮嘱自己要好好活下去
??▼
.8.17|No.20
今天是中元节,想起我过世好多年的奶奶,她是特别讲规矩的老派人,如果她还在,一定要祭祖,今日三餐都不能吃热菜。然而在漫长的一生里,她也曾破过一次寒食戒,在寒食节的凌晨,给全家人做了一次干煸泥鳅,在遥远的70年代,老家半边街转角的厨房里。
70年代,我爸七兄妹,除了老大、老小,全都散落在乡间当知青。爷爷是黑五类,奶奶送走孩子们的时候总叮嘱,要谨言慎行呀,多出工少说话,生怕他们行差踏错祸及全家。但所幸乡间的人比城里人淳朴,除了广泛性地缺吃少穿,伯父们倒比在城里过得轻松。那时候知青回家探亲是要大队长批准的,一则不是每个人都能批到假,二则如果不按时回乡,是很重大的违规。所以每年除了春节,伯父们从来不敢请假探亲。
年中元节前一天,奶奶一大早就去菜场买菜,这一天是爷爷50岁生日,虽然属于被管制人员,也是要偷偷庆祝一下的。那几天奶奶并没有收到孩子们的信,因为早叮嘱过他们少写信,那年头因为写信导致的麻烦可不少。但这个40多岁的妇人,准备了全家九口人的饭菜,她知道,孩子们今天一定归来。
晚饭十分,一家八口整整齐齐坐在灯下,唯缺四伯。四伯远在车程三个多小时的乡下,一家人一直等到过了最晚班车的时间,才开始吃饭。小姨帮洗碗奶奶洗碗的时候,看到奶奶的眼泪啪嗒啪嗒掉在盆里,这个读私塾却要靠拉板车为生,生到第三个孩子就因为养不活要送人的女人,因为没等到孩子回家吃饭而哭。
那天夜里很热,月亮像今夜一样圆,路边四处亮着祭祖的蜡烛。中元节凌晨,连星星都睡去的时候,突然响起敲门声。
奶奶赶紧起身开门,果然是她黑黑瘦瘦的四儿子回来了。四伯脚边放着两个箩筐,手里拿着扁担,脖子上挂着的手电筒晃荡着把一道白光画在地上的石板上。“队里农忙不好请假,我把谷子打了算好时间开始走的,等不到明天早上坐车了,我等会儿就走路赶回去上工。”
四伯的两个箩筐里一边装了一个桶,里面是他捉的泥鳅,已经养了好几天,吐净了泥沙;另一边是他存的猪油、早上摘的毛豆、挖的花生、头两天发的黄豆芽。奶奶赶紧叫起全家,掐豆芽的掐豆芽、剥蒜的剥蒜,一会儿就炒起一大锅干煸泥鳅。一家人在灯下,寂静无声地吃了一顿午夜团圆饭。吃完饭,四伯挑上箩筐,筐里装着一小包奶奶给他包好的干煸泥鳅,脖子上挂着手电,在月光下返乡而去。
奶奶说,那是她这辈子唯一一次破寒食戒。我爸说,那是他吃过最好吃的干煸泥鳅,后来自己试了好多次都做不出那个味道,然后就怪我妈太懒不肯像奶奶一样吃豆芽的时候把豆瓣也掐掉。四伯说,那晚的月亮好大好大,把村里的小路照得像储奇门的柏油马路一样亮,路边的烛火,像星星一样闪。
年,四伯23岁,在中元节午夜无人的乡间走了几十里路。月光照在他身上,箩筐里是奶奶给他炒的干煸泥鳅。
「夜半干煸泥鳅」
△原料:泥鳅:一斤半生姜:一块蒜:两头料酒、豆瓣:少许
辣椒:一把半花椒:半把黄豆芽:一把小葱:一束
△蒜切片、姜切丝、辣椒剪开,豆芽掐掉豆瓣和尾巴,只留下中间白色最嫩的部分,小葱洗净备用。
△热锅放生菜油,煎到没有生味后放猪油,一定要动植物混合油才香。
△倒入洗干净沥干的泥鳅翻炒,炒到表面起硬壳拿盘子盛起来。如果不怕麻烦可以买活泥鳅养几天,每天换水滴点菜油进去让泥鳅吐沙,这种泥鳅就不用去掉头,可以直接下锅。
△姜、蒜、辣椒、花椒放进锅里炒到辣椒变金黄,加入一点豆瓣翻炒。
△接着倒进刚才的泥鳅,倒一点料酒进去再翻炒三四分钟,然后把豆芽放进去,再炒两分钟。
△加盐、生抽、鸡精调味,最后关火把小葱掐段丢进去。
△干煸泥鳅就是这样了,外酥里嫩、香脆无比,夏夜里下酒最棒啦。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泥鳅尾巴的部分,特别干香,吃起来像肉做的锅巴,又薄得能透过满月的月光。
那十年呢,是我爷爷奶奶最艰难的日子,难到我爸出生后不久就要送人,但即使那样难,我奶奶依旧保持着老派人的讲究,比如早晨要给我爷爷泡茶,吃豆芽要掐头去尾,吃豌豆尖要掐掉顶上的须。她讲,人要连吃都不讲究,也没什么事情会讲究了。
看严歌苓老师的书,很喜欢她讲的那句,好女人,再苦的日子也能过成一朵花儿。我奶奶就是这样的女人呢。
-END-
工作邮箱:
qq.治疗白癜风小偏方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