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老杭州人的中元节习俗

发布时间:2016-11-25 21:54:32   点击数: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道家的“中元节”与佛家的“盂兰盆节”都是这一天。

“中元节”,道士建醮祈祷,明人《初刻拍案惊奇》上说,“尽买香烛楮纸......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恩德”,中元地官也在这日校籍赦罪,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活着的人要一起为他们祝福。

“盂兰盆节”,“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三个月后的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为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度”,普度在东南沿海至今还很盛行。

又与儒家孝道思想结合,中元节便成中国民间具有教化作用的三大鬼节之一,许多地方在这一天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赏花等活动。老杭州人在这一天也必是要有些庆祝的。

1拜中元节

中元前几夜,各家就要备上莲蓬、藕、老菱等时鲜,以供祖先享用。七月阴间之门开放,祖宗进出,每家须接之。

凡新近有丧事的人家,还需灵前持白灯,结白彩,供上上好的点心,拜佛念经。

周县仍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习俗。做好白纸封筒,内装折的银锭、元宝等。封口后,上书“敬奉”二字,下书祭礼者辈份名字,背后书日期。

祭祀在晚上,于院中,或堂房,摆好酒和菜,燃烛点香。家长领小孩祭毕,要在门外空地上烧封筒。烧过后,再从每碗菜里夹出一点菜,和酒一起洒在地上,供先人享用。

2盂兰盆道场

道场超度安亡魂,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说: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

通常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放焰完毕,众人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的小旗,为出海护身符。

寺院多在西湖边,所以,去西湖夜游的人就很多。

而生活在城周小区的,就要在小区路道旁摆上一排排蜡烛。

3放湖灯、荷叶灯

清人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中诗: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湖灯,即在折成荷花状的彩纸或荷花上,中点蜡烛,为亡魂引路。此习俗在宋已有,清时《扬州画舫录》说:“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张岱在写《西湖七月半》五类人时,也是必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燕京岁时记》说,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真是“满城荷叶高价卖,不数中原洗手花。”

4鸡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鸡冠花,在宋代已风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南宋《梦粱录》也有这样记载。

这日祭祖,除了鸡冠花,还得有馄饨一碗,以雪里荠菜、豆腐干为馅,为素。

5目连戏

旧时绍兴等地,这日要演目连戏,七月丰都开大门,这戏是给鬼看的,前排一律留空。演戏的都是村人,地道土话,衣着简陋,当时便有称呼衣衫不整为“目连行头”。

目连戏选自民间恶事,讽刺社会恶行。周作人先生说:占目连全剧十分之九的插曲,差不多都是一个个喜剧的笑话,社会家庭讽刺......张岱的《陶庵梦忆》艳俗是艳俗了点,但写余蕴叔演目连戏的那出,确实精彩,民众滑稽趣味的自然表现。

6吃毛豆

七月十五这晚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吃盐水毛豆。这时节,地里的毛豆刚刚好熟,摘上一大盆,只用盐水煮即可。祭祀完毕,就着微凉的秋风,圆月当空,清朗旷远,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好不惬意,再上深夜的,亦可泡上壶茶,解乏。

往期好文回顾

甜蜜七夕:中国风古扇,惊艳世界的美!

日本竹编,发现一根竹子的种可能

30张美图,为你解析日本花道三大流派!

?长按







































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bjj/27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