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风俗习惯 >> 元宵佳节至
正月十五,又到一年圆月时,来来来,大家伙儿先猜猜,谜底在结尾哟!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汉字)夸夸其谈(打一城市)东南北(打一地名)灯谜猜了,那咱们再来猜首诗吧!答案同样在最后哟!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答案在最后
再了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赏花灯
知由来众说纷纭的起源: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农历正月十五做活动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吃元宵又叫吃汤圆,元宵即汤圆,它们的做法成分风格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赏花灯,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相约赏花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舞狮吃美食元宵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
说起元宵,又称汤圆,水圆,浮圆子,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作为食品名称,据说出现在宋末元初。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
吃它!“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答案公布
1——告2——海口3——无锡4——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出于此哦。)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