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坪地元宵这样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坪地街道宝尔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汤圆
元宵节的起源典故1.历史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大权在握,并和上将军吕禄共谋夺取刘氏江山。此事最终由齐王刘囊彻底平定,平乱之后,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闹元宵”。
2.元宵节的相关传说---火把节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传统节日。
3.元宵节的相关传说---三元说元宵燃灯的习俗也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文段来源深圳学习平台《元宵节的那些故事》)
图片来源坪地街道中心幼儿园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猜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段来源百度百科)
舞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代表吉祥的动物,在民间有驱邪避鬼之说,历代人民群众都把它当作祥瑞的象征。坪地四方埔群武堂麒麟馆是由黄毓光宗师之爱徒萧佛祥为师指导,萧佛祥师傅在螳螂拳功法的基础上,结合螳螂派麒麟套路,并根据农耕文化时期农民们在四季生活和劳作习惯等方面内容创编了坪地群武堂麒麟套路。套路舞法身兼南北两派麒麟之长,处呈刚劲、庄严、细腻、灵活的风格特点,内合儒道两家周易阴阳八卦五行运行原理,讲究内外兼修,化于形而敛于内,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具有传承保留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烧火龙广东梅州市丰顺县的埔寨镇,每年的元宵晚上会举办“烧火龙”活动,至今有年历史,是当地人们为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祈福活动,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顺埔寨火龙每条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多人。火龙游走在人群中,并喷射出各种绚丽的烟火,场面相当壮观!英歌舞潮汕地区称元宵节为小过年。潮汕人的民俗十分有趣,有吊喜灯、掷“喜童”、跳火墩、英歌舞等多种多样的元宵活动。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能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净尽,以正压邪,确保平安。图片来源坪地四方埔群武堂麒麟馆古诗词中的浪漫元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部分文字来源:百度百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