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元宵节丨听一曲祝福守万家灯火,候春暖
?点击上方,聆听最美音乐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今日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佳节,寄托着中国人追求团圆和美满的愿望。今天,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唯一的浪漫节日,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灯会,才被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这正好给男女提供了邂逅的机遇,因此,元宵节这天也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
元宵节的灯火,成为爱情故事发生的盛大背景,在热闹当中寻找那个一见倾心的人,将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元宵之夜。
几千年来,无论是甜蜜,还是思念,又或是离愁,每一种关于爱情的心境,在今夜都变得如此美丽动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今夜,愿人月两团圆!
今夜,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节日起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节日发展·
节期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节日传说·
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大权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平乱之后,汉文帝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火把节
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明帝敬佛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在这花好月圆夜,愿您与最爱的人,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住美好,留住爱!喜度元宵美好夜晚,愿你幸福快乐到永远!
又是一年一度元宵佳节时
听一曲《祝福》
愿大家都能留住年华
留住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