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今日中元节没想到传说中的鬼节,竟然也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从小听过“七月半,鬼乱窜”这句俗语,总之小饭记得长辈说过,农历七月是个神秘的“鬼月”,古代的传说一直是在这个月,阴曹地府里的大大小小鬼怪都会上来到人间玩耍探亲串门子,整整“热闹”一整月。这也就是鬼月的来历了。而整个鬼月的高潮,就是在俗称“七月半”的中元节——也就是明天。
如今虽已经不再推崇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传闻,但有趣的节日民俗,特别是其中的饮食文化却特别值得了解一下。所以中元节又有怎样的传统美食,既能辟邪又让人垂涎三尺呢?快看下面来了解一下吧~
—鸭子—
既然是辟邪,当然要“压”住鬼怪,和“压”谐音的鸭子就成了南北人民都很喜爱的中元节美食。然而不为人知的是,最开始吃鸭子并不是为了镇压地府来的“客人”,而是为了送它们回去——因为这一天去世的祖宗先人也会经由奈何桥回来探望,自然要送些鸭子搭载它们。
鸭子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方法,但和立秋的时令美食相搭配必然是最鲜美的组合,其中最经典的无疑是莲藕和鸭子同食。老火煲煮藕鸭汤、或以相对重口味的腊味将两者以砂锅焖烧,即可保持莲藕色泽,同时也十分温润养人。此外,滑嫩适口的鸭肉同仔姜、紫苏或凉瓜炖煮均可激发食材的鲜美,若是加入啤酒更是成就一道著名的广西名菜“啤酒鸭”。
—花样面食—
七月半,捏面人。在平日便喜食面食的山西,这项传统最为热烈。当地人称“蒸花馍”。到了中元节这天,街坊四邻或亲戚家人会围坐在一起捏各种造型的面点用以赠送给不同对象,表达各种吉祥寓意。
比如送给平辈亲朋的面鱼,寓意“连年有余”,财源广进,幸福美满;而送给长辈的则是一个个可爱的小人,意味着福如东海,儿孙满堂的美好祝愿。
最有意思的当属给小孩子的小“面羊”。在北方,羊是中元节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比如有源于沉香劈山救母的“舅舅送活羊”*习俗,还有嫁娶双方“姑爷吃羊头、闺女吃羊脚”*的婚俗。在中元节送小辈面羊,则取意羊羔吃奶时呈双膝下跪的姿势,希望他们能铭记父母养育之恩。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花馍也无所谓,食些面点,和亲友团聚,便已经点到了中元节的精髓了。
*“舅舅送活羊”
华北农村流行的七月十五风俗。传说二郎神的外甥沉香是个孝顺孩子,其母被舅舅压在华山之下的黑云洞中。沉香成功劈山救母后要追杀二郎神,二郎神为了与妹妹和外甥修好,便从此每年七月十五送给沉香一对活羊,意思是两家本同为杨姓一家。后来这个民俗流传到民间,逐渐转变为面羊。
*“姑爷吃羊头、闺女吃羊脚”
母亲为家中出家的闺女蒸熟一只面羊,有前来接亲的新姑爷亲自动手切开,并将切开的第一块用红绳扎好挂在客厅中,直至第二年的七月十五,才能用新送来的面羊把这块而换下来。这里的说法叫“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而新姑爷切开的羊,羊头由姑爷食用,羊角由闺女食用,其他部位则送给长辈四邻,以同庆吉祥。
—带馅儿点心—
中华北方大地上流传着一句笑谈:比起南方不同节庆对应不同精细糕点,北方省事儿许多——无论什么节日都吃饺子即可。这句话,不出所料的在中元节也适用。不过,这次的带馅儿点心,却不只限于北方。
民间人间在中元节包制带馅儿点心,其馅料实则寓意着厄运,而吃掉它们就象征着解开厄运。比如海南会食用糯米和椰丝做馅儿的“苙”、浙江则会吃形似春卷、内裹五花肉片、猪肝、蛋皮、金针、木耳、粉丝等丰富内馅儿的“麦油脂”、江苏喜食糖馅儿的“扁食”,而江西则会吃寓意“次年得子”美好希冀的包子。
中国人在吃上永远有着超越一切的热爱,这点在节日美食上尤其突出,就算是鬼节又能如何!上面提到的中元节美味,在很多家厨的厨房里都可以找到哦~更多节庆美食,尽在回家吃饭APP。
#今天中元节你吃了什么?#
欢迎留言分享,用美食来诱惑小饭!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第一时间接收更多优惠信息和美食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