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相关传说 >> 万圣节是什么
抓紧每个机会分享神的话语,
相约每晚7:30
临近10月31日,马上要到万圣夜了,这是一个逐渐被“商品化”的节日。它的来源是什么呢?它与我们的信仰有抵触吗?基督徒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节日呢?
~万圣节~
万圣节其实不是基督徒的节日,要追寻其根源,就要回到基督诞生前三百年的北欧、西欧及英伦一带。住在那里的克尔特人(Celts),信奉一种神秘宗教,是供奉死神Saman,而10月31日是他们的新年除夕。他们的祭司称为德鲁伊特(Druids),把这天称为“死节”,拜祭死神,招唤邪灵及在年内死人的灵魂。他们作法,叫人充满恐惧,引至疾病、毁坏和死亡,从而操纵克尔特人的生命。
德鲁伊特祭司在10月31日,会挨家挨户索取各种奇特食物,初时是自己享用,后来是在死节用来供奉死神。如果村民拒绝给予食物,他们会诅咒这一家,历史记录这家庭在一年内有人死亡。这种风俗流传到今天,便是孩子登门索取糖果,不然就会诅咒人家。
德鲁伊特祭司会拿着一个大萝卜或者南瓜之类的,把里面挖空,在外皮上刻上人的面孔,代表他们所倚靠施咒的邪灵,这邪灵是巫师打发的精灵。里头点燃蜡烛,在晚上逐户叩门时用作灯笼。德鲁伊特祭司相信精灵会附在里面,帮助他们把符咒施放在那些拒绝他们要求的家庭身上。当这风俗在十八、十九世纪传到世界各地,有些人把南瓜灯笼放在门前或窗前,用作驱赶游魂野鬼。称之为“死节”。
那么死节为何被称为万圣节呢?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信主后,立基督教为国教,当时的基督教实际已演变成天主教。君士坦丁下令全国人民都要皈依基督教,结果没有悔改的异教徒加入了教会,把各样异教作风带进来,包括死节,他们要维持这节日为生活的一部份。由于教会无法消除民众的异教风俗,只有把部分风俗圣化,特别是10月31日的死节。
在第八世纪,罗马教皇定11月1日为万圣日,来纪念教会历史上殉道的圣徒。这样,10月31日便是万圣日的前夕。天主教会容许民众在10月31日守节,因为11月1日是圣日。后来AllSaintsDay变成AllHallowsDay,而hallows是“神圣”的意思,10月31日便是万圣夜。Evening后来缩减为eve和een,前者是“前夕”的意思,后者是evening的缩写,意即“夜晚”,便成为今天的Halloween,代表死节是万圣日的前夕。华人索性把10月31日称为万圣节,其实应该译作“万灵节”。
由此可见,所谓的“万圣节”源自于异教,后来罗马天主教把它传播发扬,和基督信仰毫无关联。
另外,《圣经》上也从来没有说过,人死了以后会变成丑陋恐怖的鬼。相反,《圣经》却清楚提到,有一天,基督徒的身体会由必「朽坏的,变为不朽坏的。」(林前15:53),「羞辱的,变为复活荣耀的。软弱的,变为复活强壮的。」(林前15:43)。
把拜鬼的日子称为万圣节,不但没有一点“神圣”的味道,反而满是黑暗、死亡、恐怖、威吓、破坏和邪恶。虽然扮作小丑不能算犯罪,给小孩子送糖也不算交鬼,可是经上记着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林后6:17)「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来12:14)
最后:作为基督徒不应参与,也不宜在家中挂上巫婆、帚柄、蝙蝠、猫头鹰、骷髅、妖怪、精灵、南瓜的图象,也不要让小孩子穿戴古灵精怪的服饰。应该带着圣洁警醒的心保守自己,留意不要因此追逐流行落入世俗的节日中,让喧嚷的气氛夺去心中的圣洁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