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坡仙诞辰,夏天谈坡仙

发布时间:2021-8-14 11:53:21   点击数:
白癜风精准检查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639143.html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品读好诗词,就到“夏天的小天地”

今天农历腊月十九,是苏轼诞辰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仅以此文,来纪念这位可爱的文化全才。题记夏天在李一冰老师的新传里,我看到了“扬一益二”一说,意思是在唐代扬州跟益州(成都)是当时天下最富有的两座城市,扬州是天下第一,成都在当时便是天下第二。由此可见,成都在当时,是一个经济发达富饶的城市。而且四川自古物产丰富,生活安定,还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欧阳修、司马相如、陈子昂、杨雄等大文人。就连不是四川人的文人,也对四川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有天下诗人皆入蜀一说。比如我们的诗仙李白就与四川有不解之缘,我们随口就能道出: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不是特别有感?还有我们的诗圣杜甫,杜甫一生漂泊,却在四川草堂住了前后七个年头,相对来说还算安逸。在成都草堂还写了不少诗篇。说到这里,我都不禁想飞到成都了。。。我们的坡仙苏轼就是出生在四川眉州,也就是现在的眉山市。眉山是个饶有古意的小城,气候温和,风光明丽。苏轼家在城南纱縠行,占地数十亩,三面环水,屋前屋后,茂林修竹,苍翠欲滴,树上累累鸟巢,时闻鸣啭,庭前有两株合抱的老榆树,传为其父苏洵所植,院中还有一株两枝交拱的荔枝树,是蜀中父执蔡襄褒送苏轼二次还朝时所种。苏轼从小就爱游山玩水,而且还有知己弟弟苏辙为伴。他们一起读书学习,一起玩耍。苏辙后来还专门写文章记载和苏轼一起游山玩水的经历。后来当东坡遭遇乌台诗案,以为要面临生死诀别时,给苏辙写下了一首愿与君世世为兄弟,感动了我们历来无数后辈。苏轼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苏洵,年轻的时候不爱读书。后来在第一次乡试中,不幸落第。老苏在这次落第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把自己以前所作的文章,全部焚烧。接着就立志从头再来,发奋学习。三字经里就有记载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这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苏轼的祖上苏味道是武则天后期的宰相,直到父亲苏洵这里,家道不如以往光景。但苏轼的母亲程夫是出身官宦人家,算是下嫁苏洵。这位程夫人特别重视历史教育,她认为历史事迹,不但启迪一个人的知识,更是培养品德、使人能明辨是非的人格训练。所以,苏家虽然物质方面不富裕,但是精神方面却十分富有。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直让我记忆深刻。苏轼的母亲有一天,带着十来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结果被人家诬告了,判了死刑,将要走将要走上刑场。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故事讲完了。十多岁的苏轼他母亲说道: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于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就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也叫做潜移默化,以身作则。所以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他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好家长,这样高质量的家长,给他的良好的教育,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则故事,我也立志要学史。公元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在这场考试中,本来这次科举考试得第一名的该是我们的苏子。可是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能写这么好的文章,应该只有他的门生曾巩。为了避嫌,就给判了个第二名。后来欧阳修知道此文乃苏子所写,大叹奇才啊。欧阳修后来接到苏轼的谢启,还拿给梅尧臣看,并说道他读苏轼的文章,身上直冒汗,后生可畏,我不行了,我这老头还是早早隐退到山林里面,好给这年青人让出一条路来。欧阳修说得很重,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我欧阳修了,苏轼的名字在文坛上将大放光明。苏轼的才学文笔,就是这么一举天下名,非虚啊。接下来苏轼被安排任职凤翔府当签书凤翔府判官,不幸的是,他的上司陈公弼总是针对他。有一次因同事叫苏子一声苏贤良,被上司陈公弼听到,于是就把这个称苏子为苏贤良的人,给拖出去挨了板子。这件事,让我们苏子觉得很没面子并且尴尬。后来中元节聚会,我们苏子就赌气不去。于是又被上司陈公弼罚了八斤铜。更让苏轼郁闷的是什么呀,那就是我们苏子可是出了名的,文章写的好啊。公文也是不在话下,但是呢,他写的公文,每次陈大人还得改改画画。苏子心里就不爽,皇上都夸我文章好,还有文坛领袖欧阳修那也是对我文章大赞认可呀。怎么你就总是对我的公文是改来又改去?所以,我们苏子就从心里不喜欢这个上司。其实这个陈大人是个心胸非常开阔的人,他看我们苏子年少成名,便对他严厉,要求严格。怕苏子自恃才高影响前程,于是会经常时不时敲打一下苏子。多年后,苏子回忆起这段往事,觉得自己少不更事,经常跟陈大人发生冲突,特别后悔。后来还为这位陈大人写了《陈公弼传》。公元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出狱后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来到黄州后,世上无苏轼只有苏东坡,从此“东坡居士”这个名字开始叫响并流传至今。乌台诗案是惊心动魄的,是一场文字狱案。如果苏轼在其它朝代,而不是在北宋,乌台诗案就是灭族,比如在明朝。这次事件中,让我意外的是王安石会站出来为苏子求情,并上书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让我看到王安石与苏子虽政见不同,并无私仇之恨。而且这次事件是惊心动魄的,让我们差点就失去了这位光照千古,集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算起来苏轼被整整地拘押了一百三十天,当他他从牢房里出来,看见路上行人往来、车水马龙、空气清新,全身放松。当天晚上,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苏轼,一口气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到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面对酒杯,他觉得刚刚过去的事如一场大梦,拿起这支笔,写诗依然感觉到运行如神,大难过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和官场上的事情难道都一定是有原因的吗?苏轼写完这两首诗,丢掉毛笔,搓了搓手,然后骂了自己一句话,你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可救药。这次事件后,苏轼被贬黄州并丢掉官职。到黄州去担任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挂个职,无实权。当苏轼和长子苏迈到达黄州的时候,还没有固定的住处,只能暂时安置在定慧院里。这里举目无亲,而且苏轼呢显然还没有从乌台诗案造成的经济和恐惧当中解脱出来。他终日是闭门不出,只在晚上才悄悄的出去,到附近去转转,昼伏夜出的生活就好像是一只惶惶不可终日的小老鼠,比如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昏昏觉还卧,展转无由足。强起出门行,孤梦犹可续。这首诗的诗名很长,叫《二月二十六日雨中熟睡至晚强起出门还作此诗意思殊昏昏也》,晚上趁着夜色才敢出门,心情啊像一只惊弓之鸟,这就是苏轼初到黄州预居定慧院的状态和心理状态。并作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慢慢的,阳光开始洒满整个黄州。这时我们看到坡仙脱下士大夫的衣服,穿上农夫打扮,去田间劳作。于是田野间、村口边都会听到一个幽默风趣的书生,在那里跟百姓们谈笑风声。不经意的抬头,还能看到那块东坡地的麦子在微风中徐徐波动。这样的的苏子真是大赞啊,而且你看他依然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是不是可敬。并且依旧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这是不是就是人人都喜欢他的原因呢。就在此时,这个乐观的坡仙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你看,苏轼毫无恨意,毫无报复,反而更是以一种容纳百川,博爱宽厚,淡泊洒脱的胸怀与格局,来面对今后的人生。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他都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胸怀。这种豁达人生观,当今几人做到…后来,被贬海南时,明明在当时是蛮荒之地。而且在宋朝,被贬海南就仅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啊。在海南的苏轼经常以红薯跟紫芋充饥。苏轼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啊。用精神的豁达,熬着这艰苦岁月。我们这个吃货苏轼在海南这个蛮荒之地,因为靠海,海鲜多啊,还都是新鲜的。就对这个生蚝是赞不绝口啊,还在写给幼子苏过的信中叮嘱不要让士大夫们知道海南这边有生蚝的事,怕他们为品新鲜的生蚝美味争着要求贬谪到海南来啊。我们可爱的坡仙苦中作乐的恶搞精神,真是无人能及啊。从最为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到《子由渑池怀旧》中飞鸿踏雪泥,我觉得人生如梦这四个字显得更加透彻与沉重。苏轼的一生经常产生大苦闷和大烦恼,我并没有夸张哈。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智慧,这里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能及的能力。同样他写给弟弟苏辙的几首诗,也是深深打动了我,最近对他的《行香子》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特别喜爱。夜深人静我也会带着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入眠。喜欢苏轼《水调歌头》里的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心境到何似在人间的入世心境。渐渐的发现,自从我学习东坡文化后,学会了调节自己。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又在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体会到一场大风雨有什么可怕?人生要经历太多风雨,躲不过,那就学东坡披一袭蓑衣,就这样潇洒走下去。可这谁怕,听上去简单的两个字,真要做到什么都不怕,人生中这是艰难的,这就需要学习东坡的智慧了,要从东坡一生的经历中去感悟了。遇事心态要乐观,要好,心态好了什么都好,就像这场雨,东坡的心态就是,这雨是躲不了,就淋吧,大不了回去喝碗姜汤就好了嘛,有什么大不了的。诗人余光中曾说:如想要选择一个人一同旅行,他不选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不选杜甫,因为他太悲苦。苏东坡倒是一个值得同行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有趣味的人。是的,我们的坡仙天生就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关于坡仙的故事说不完,写不完。余生漫漫,坡仙文化常伴,愿习苏东坡作个闲人,对一张琴,半榻书,半溪云。Hello,伙伴们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140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