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节日之三元宵节

发布时间:2021-8-1 10:00:00   点击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较好 http://m.39.net/pf/a_4582744.html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就迎来了中国另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谜语、吃元宵,各种闹元宵的民间文娱活动,更是把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一、元宵节的起源

1、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2、元宵节的传说

(1)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2)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

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

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

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二、元宵节的演变发展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发展至今,赏灯与烧烟花仍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不论元宵、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这些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它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

三、元宵节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更是如今传播范围最广的,最为大众所知道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送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耍龙灯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4、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舞狮子,在元宵节的娱乐活动中,舞狮子是必有项目。舞狮子在国外,成为华人活动的标识了。重大节庆,我们也会看到舞狮表演。舞狮子的来历,一种说法舞狮子的习俗来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舞狮子,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要有高超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在舞狮子习俗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以“武狮”为主,一般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引狮人装扮成古代的武士,手握旋转绣球,逗引狮子。狮子在引狮人的引导下,表演各种翻腾、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挠痒、抖毛、舔毛等滑稽动作,逗人取乐。南狮流派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讲究。

狮子为百兽之王,舞狮子表现了人的勇敢和力量,为节日带来了欢乐气氛。

5、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6、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正月十八方告结束。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踩高跷在吴堡一带又叫“踩拐子”。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7、划旱船

划旱船,又称跑旱船,传说为纪念大禹治水的。旱船多用竹、木或麻秸杆扎结而成,外面糊上纸,并用彩绸蒙住,船头、船尾、船帮上多装饰着各种花朵。旱船表演时,一般有一位姑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模仿划船的姿势,一边舞蹈,一边左右摇船前行,表现船在波浪中起伏的情形。还有人扮演小丑,在旱船周围扮成坐船的船客,表演各种滑稽动作,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气氛热烈。跑旱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主角大都穿着绿色的外衣,黑色的边饰,披红戴绿,涂脂抹粉,很是夸张。他们在以前民间娱乐方式有限的条件下,给大众带来很大的欢乐。

8、扭秧歌

扭秧歌,在元宵节庆祝活动中,扭秧歌是一项重要内容。秧歌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是很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地区不同,形式也有所区别。主要有东北秧歌、山西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但秧歌表演也有一些的的共同特点,如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一支集体秧歌队,表演者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纸伞等,在唢呐、鼓锣等乐器的伴奏下,边走边舞,同时变换各种队形,活泼奔放,特闹非凡。

9、放烟火

放烟火,在元宵节,各地都有放烟花的传统,各种各样的礼花争彩斗艳,绚丽夺目。现在的烟火科技含量很高,澳大利亚悉尼每年的迎新烟花,成为壮丽的符号。我们举办奥运会和七十周年大庆,也把烟花演绎到极致,非常壮观。

10、打铁花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确山铁花是河南省确山县流传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确山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和起火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11、元宵塔火

元宵塔火,在西北地区,元宵节举行闹社火和灯展,要点燃元宵塔火。

塔火,是用黄土合成的泥以及砖垒砌而成的高约一米五左右,用直径一般为五十厘米的木棒槌贴成圆孔形状,因而称之为"棒槌火"。这种塔火,一炉火要装一百五十到二百斤炭块。而且每天装一次。装好点燃后,燃烧的火苗就从这无数个圆孔里喷出来。塔火的顶部,随着十二生肖的年份推移,用黄泥做成兔、猴、虎、马等生肖的造型。也有的用生铁铸成狮子、老虎、宝塔、元宝等造型。

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随着正月十五闹红火的街头文艺活动和灯展的活动点燃,互相配合,相映成趣。

四、有关元宵节的古诗词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那人便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蝶恋花·密州上元[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此词作于公元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苏轼这首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在古代,京城正月十五不禁夜,人们可以自由往来,尽情欢乐。宫廷里的气氛也很宽松,上至君王,下至群臣侍女,都沉浸在喜庆之中。这首诗写的就是宫中度元宵的热闹情景。这天晚上,鳞次栉比的宫殿朱门大开,万盏彩灯高悬,喷吐出夺目的光芒;欢声笑语此伏彼起,撼天动地,皇都一片欢腾。三百歌女婀娜多姿,穿红着绿,翩翩起舞,裾飞袖连,整齐划一,优美至极。霎时间,那清脆圆润的歌声飘向远方,充满天上,好一派升平的景象!这首诗用“千”“万”“三百”等数字突出场面壮观;以“天上著词声”的夸张笔墨显示声势浩大,十分恰当,起到了浓化节日气氛的作用。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的时刻。唐宫内万灯齐明,舞衲联翩,歌声入云,有鸟瞰式全景、有特写式近景,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写物是人非之感,其语言通俗可谓到口即消,其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但构思巧妙,饶有新意,这集中表现在词的分片上。

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灯、月、人等字面互相关照。两片文义并列,基本重叠,但颇寓变化。作者根据词调特点采取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就形成章的重叠,颇类歌曲反复一遍,有回旋咏叹之致。

元宵[明]唐寅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通常的元夜诗,多写都市。而这首《元宵》却取材农村。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元宵》全诗意境优美感人。

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家的欢乐团圆之喜悦洋溢在整个正月里,那么元宵节后,该干什么了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元宵节过后,我们每个人就要把正月的喜庆沉淀为自己对新的一年里学习工作生活的美好憧憬了。我们也要开始抖擞精神、制定计划,用我们新的一年里的汗水和努力去赢取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了。

(编辑:常芳韩美琪田艳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ss/139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