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 节日起源 >> 中元节的风俗与传说
中元节的风俗与传说
中元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与美好的祝贺。中元节,俗称鬼节、7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份地区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先人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先人,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先人。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全部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因而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摆脱。”因此,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先人。
风俗活动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7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先人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7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其实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7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逐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空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中元普渡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很多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行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乞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乃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中元普渡
放河灯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当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溺。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中元夜放灯在江河湖海当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放河灯
传说送羊节传说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在古代,羊这类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风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一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听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风俗,后来逐步演化为送1对面羊。
沉香救母
盂兰盆会与“目连救母”的传说
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这是来源于佛教的风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根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和民间无不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祖德。
盂兰盆斋也与《目连救母》的传说有关。
据佛经中的《盂兰盆经》记载:“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腐化饿鬼道中,食品入口,即化为炎火,饥苦太甚。目莲没法解救母厄,因而请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听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饭菜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与其盂兰盆经,并要他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斋,备百味饮食和桃、李、杏、栗、枣五果,供养十方僧众。依照盂兰盆经的指导,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受饿的母亲终究得到了食品。目连感激佛祖,并向佛祖进言,年年举行施食会,以解那些孤魂饿鬼倒悬之恶运。佛祖便将七月十五的施食会命名为“盂兰盆会”,令各佛寺进行佛事活动。
目连救母
转自:楠贵房
治疗白癜风偏方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