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千百年来,民间也将这一日俗称为中元节、鬼节,从而流传演变为祭祖、敬鬼的日子。然而在佛教中,这个日子的由来和孝道极有关系,身为佛子更应以佛法的慈悲、智慧,将心念转为正念,在这一日寄托对逝者哀思的同时,更要谨记父母的恩德。据《佛说盂兰盆经》载,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是个大孝子,他初证六通时,用天眼观到亡母投生饿鬼道,卒年难遇饮食,皮骨相连,就用钵盛饭给她吃,结果还未入口就化成火炭。目犍连悲痛万分,向佛陀求助。佛说,汝母罪根深结,曾有五百世的悭贪,你一人的力量不够,可于七月十五日十方僧众自恣时,准备饭百味五果等,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则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在佛陀的亲自安排下,目犍连的亡母于当日就得脱一劫饿鬼之苦。“盂兰”两字,意为“解救倒悬之苦”。经云:“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因此,七月是佛弟子的孝亲月、报恩月,七月十五则是孝亲日、报恩日。深入佛教经典才了悟,佛教的孝道内容全面而圆融。①佛教强调父母恩重,应知恩报恩。父母恩是佛弟子“上报四重恩”之一。《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②佛说:孝敬父母功德无量,不孝敬父母是重罪。《末罗经》云:“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杂阿含经》云:“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因此,七月是佛弟子的孝亲月、报恩月,七月十五则是孝亲日、报恩日。③佛教重视对现世父母的孝养。近代的太虚大师提出“依人乘趣向菩萨乘”的“人生佛教”思想,他有诗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印光大师也强调要“敦伦尽分”,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尽其人道之分,否则修出世间法如欲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④佛教的孝道不仅在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这方面,佛菩萨和历代高僧大德都有很好的示范。佛陀在出家之前,不违背父亲的意志,顺从娶妻生子;父亲过世时回家举丧,和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抬扶棺木入殓,将其安葬在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灵山”。南朝齐道纪法师也是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讲经说法。隋朝的敬脱法师、明末自成和尚都是肩挑老母,亲自侍奉,云游四海。随着当今社会逐渐步入小康,济群法师也提出,在物质层面孝养父母的同时,关键还是要引导父母学佛,使之身心安康,快乐无忧。孝贵在感恩,要发自内心,真诚自然,体贴入微;孝贵在敬,要谦恭尊重,绝不可顶撞冲突;孝贵在顺,要随顺不违,即使过错在父母,也要委婉劝谏;孝贵在柔,要和颜悦色,爱语利行,耐心侍奉;孝贵在付出,要身体力行,带动兄弟、爱人和子女,形成孝的家风……现代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最需要的是天伦之乐。⑤佛教既倡导生前尽孝,又主张亡后超度荐拔。济群法师坦言,身为子女只有解脱生死之后,才真正具备报效父母的能力。否则,即使能令他们衣食无忧,或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当他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无力挽留;当他们不幸堕落恶道时,我们无力救拔。所以,惟有令他们生得安养,死入善道,才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正如明代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不论给予什么物质馈赠都无以为报,当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时,才是孝道的圆满成就。⑥佛教的孝道涵盖今世父母和一切众生。这与中国《孝经》所说的“大孝于天下”相合。不仅今世,还有前世、七世、累生累世的父母,都要孝顺、超拔。佛陀告诉我们,在无始劫以来的轮回辗转中,十方三世的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因此都要平等看待,慈云普护,尽以孝道。佛弟子倡导戒杀放生,就是本着这一宗旨。⑦佛教认为,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对父母尽孝的最好方式。济群法师告诉我们,从佛教角度来说,出家非但不与孝道相违,而是更深层的孝,更长远的孝。世间亲情是建立在贪著之上,是有粘性的。这种粘性又会加深贪著,使人们对此产生依赖。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即使骨肉至亲,也终有离散的一天。贪著越深,依赖越深,由此带来的伤害就会越大。出家,就是从这种彼此束缚的关系中超越出来,将有粘性的贪恋净化为法缘,升华为大爱。总之,佛教的孝道非常圆满。孝道是佛法的基础,没有孝道就没有佛法。能成佛道,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
内容转载自治疗白斑医院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qy/1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