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上饶人过七月半,有我们自己的忌讳和习俗

发布时间:2016-12-29 14:27:57   点击数:
今天是中元节,也就是上饶人所说的七月半、鬼节。其实鬼节是民间对中元节的另一个称呼,这一天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拜祭先祖。那么我们上饶在七月半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接着看下去吧,这就告诉你。”上饶鬼节之忌讳

今天七月半了,上饶各个地方烧香的、祭祖的也开始变得频繁起来;七月半有前三后七之分,旧时上饶人对中元节、冬至、清明三个节日相当重视,只是现在社会发展了,大家都为了赚钱,许多东西渐渐忽略了……

一般在那日下午后就不太会让小孩出来乱玩,因为童子容易看见一些“不好”的东西,轻则吓坏、重则生病,当然这里我不鼓励封建迷信,出于对传统的尊重也希望吧里的同学那天晚上不要乱窜,因为玩的机会大把,你不必要去“争分夺秒”不要去一些老弄堂、老厅下、老宅子,不要去他人家里拜访。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上饶旧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现在剩下的屈指可数,但是这些旧区当下虽是破败,(   按过去的上饶老习俗,七月半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备办丰盛酒菜祭奠亡灵,在厅下堂前摆上八仙桌,桌子正位点燃二根蜡烛,插上六支香,摆上八盘菜,斟上白酒,遥请本家的亡人前来赴宴,据说阴间祖宗大人来作客是不可以惊扰的,(   七月半这一天,还要烧纸钱,因为在人们看来,光让鬼魂吃是不够的,在阴间还要消费呀!所以在世的人会在设宴祭祖时,烧一些纸、花边银元。

  世人的虔诚是周到的,有的人家生怕有些找不到家的亡灵成为饿鬼,还会备办祭品到信江放生河去遥祭,口里念念有词,寄托哀思之情溢于言表。

  上饶七月半习俗,传承的是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移风易俗,观念更新,城区里的市民对一些充满迷信色彩的祭奠仪式已渐渐淡化,但在市郊和乡下仍在演绎着传统的习俗。

  鬼节这一天,过去上饶城里大街小巷偶尔会听到“哇!哇!哇!”的凄凉“鬼”叫声,其实也是从信江南岸黄金山上飞过来的乌鸦,乌鸦耐不住山上的寂寞,趁秋夜的凉爽,半夜三更造访寻常百姓家,(   按过去的上饶老习俗,七月半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备办丰盛酒菜祭奠亡灵,在厅下堂前摆上八仙桌,桌子正位点燃二根蜡烛,插上六支香,摆上八盘菜,斟上白酒,遥请本家的亡人前来赴宴,据说阴间祖宗大人来作客是不可以惊扰的,阴阳有隔,阳间人必须回避,可偏偏有的胆大的孩子初生牛犊不怕鬼,好奇地在门缝里偷看,据说小孩独具“童子眼”,能看见白胡子老爷爷在桌上吃饭,传说得神乎其神,胆小的会吓得半死。   宴桌上有一品食物是必须上供的,这就是具有上饶特色的“灰煎果”,相传鬼魂很喜欢吃带草灰味的“灰煎果”。“灰煎果”是用大米、糯米掺合起来,磨成浆,经沉淀后然后用草木灰过滤,再放到饭蒸去蒸,味道有些淡淡的草灰味,应该是纯正的土特食品了。而今“灰煎果”的时令风味已成为上饶人青徕的特色小吃。   “灰煎果”制作为什么要经过稻草灰过滤?上饶民间流传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很早很早以前,上饶县灵山脚下一个小村庄,住着十多户人家。这一年风调雨顺,田里收成很好,丰收在望,家家户户都很开心。开镰后,小孩们在田里欢快叫嚷着,要大人做新米粿吃,大人们都高兴地答应着明天做粿给大家吃,大人也好尝尝新。

  第二天早上,家家户户忙着在自家小石磨磨米浆,快到中午时,只见广信府上饶县的大财主周冬狗带着三四个狗腿子来收粮租。进村后,看到各家的堂客都在自己家里用新米磨米浆,简直是气的七窍生烟,他吩咐来人忙到田里对着收割上来的稻谷进行过秤,装袋,(   其他家的媳妇听说后,也效仿起来。等周冬狗回到村里,看到各家的米浆面上都是黑黑的稻草灰,这还能吃吗?于是放弃了把米浆也带回城里的打算,便扬长而去。周冬狗走后,想不到那掺了稻草灰的米浆蒸熟的粿里变成黄灿灿的颜色,特别让人感到更好看,吃起来更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清香味道。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上饶县及临县农民都在新米做的米粿放进稻草灰还起名叫灰煎果。

民间的“鬼节”禁忌

1.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等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2.筷子勿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鬼与你分享食物。

3.勿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4.勿晚上拍照!此举动容易将灵界的朋友一起拍进来,然后带回家。

5.勿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鬼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麻烦。

6.勿晚上晒衣服!当鬼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等。

7.勿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什么医院好
北京看白癜风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58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