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_七月半_鬼节

中元节祭祖的意义与禁忌

发布时间:2019-6-18 7:58:17   点击数:

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年8月25日是中元节,中元节有哪些习俗?中元节有哪些禁忌呢?详情如下:

中元节的来历

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节(资料图)

祭祀的意义

而在民间此时人们也利用中元节的机会为自己的已故先人烧纸祭祀,诵经超度。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中元节‘庙普’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祖的传统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规》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

祭祖是中国人的传统(资料图)

按照中国的传统城市格局,城市以北普遍都有有一个厉坛,“厉”指厉鬼。以往人们有一种信念,认为人死之后(尤其是男性)总是在族谱当中,那么他们的子嗣会来祭祀他们。但是问题是有一些人是“横死”的,也就是出意外而死,比如说在战乱当中,或者是遭受意外事故客死他乡。人们不清楚他的后人是谁,这些鬼魂没法获得正常的祭祀,就会变成孤魂野鬼,甚至是厉鬼,来扰乱人间的秩序。所以说,除了各家祭祀自己的祖先之外,需要有一个公共的仪式来祭祀和安抚那些孤魂野鬼和厉鬼。而对于那些无主无祀的孤魂,依照道教传统也都会在中元节这一天,替他们施食赈济,使他们能够得到饱满,从而不会作乱兴非。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地府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有子孙祀奉的鬼魂可以回家过节,享受供奉。

中元节祭祀除烧纸钱外,还有烧衣、烧包袱等习俗。在有的地方,还需要用麻和谷向祖先献祭,来报告秋熟,所以又称“麻谷节”,有的地方甚至用麻和谷来祭墓。

从祭祀活动形式看,表达生者对亡人的一种缅怀心理——思念,释放着生者对过世亡灵的一种特殊的思念方式。前人做给后人看,后人留给后人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直至今日。

纪念先人和什么迷信不迷信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尊重,一种对于先人发自内心的敬爱和感恩,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如果这些悼念方式不是一种纪念,那么那些纪念伟大人物的纪念馆岂不是一种浪费?

所以说,烧纸钱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世道人心最直接的体现方式之一,只是在今天要考虑到祭祀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可以改变一些形式,但是其表达感恩的精神内核应该继承下来。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个以祭奠先人为主题来弘扬孝道、仁爱的节日。

中元节祭祖的禁忌中元节去扫墓祭祖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在着装方面应该要多加注意,不要穿颜色过于鲜艳的衣服,尤其是大红大紫这样的颜色。在我国,红色具有喜庆的意味,并不适合去上坟祭祖。建议大家选择一些浅色淡雅的衣服,这样也能表示对先人的尊敬。

2.不要中元节去上坟祭祖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周围嬉笑打闹,也不要讲一些污言秽语。这样的做法会惊扰了先人,是对仙人的大不敬,对自己的运势也会有不好的影响。大家在扫墓的时候,要尽量的保持安静,恭敬严谨一些,以免招来其他人的不满,也可以避免给自己带来霉运。

3.不要在墓地里拍照

中元节去上坟祭祖的时候,不要拿着手机到处拍照。祭祖并不只是去纪念祖先,大部分的人都是怀着祈求的意愿去祭拜,希望祖先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顺利。若是在扫墓的时候,拿出手机或者是相机拍照的话,那么视为对仙人的不敬,按照一些老人的说法,在墓地里拍照容易拍到一些不好的东西。

我国农村自古以来,对于中元节祭祖就有很多的讲究,上面这三大禁忌事项大家一定要了解。当然了,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禁忌事项也并不完全相同,大家中元节去扫墓的时候,应该要多了解一些当地的风俗,避免做出一些不合规矩的事。

缘来佛艺摘自网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团队
白癜风专业医院资讯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fgold2012.com/jrnr/11246.html

------分隔线----------------------------